返回

第204章 秦皇巡狩事,刻石载千秋 (1/3)

“那时,李斯也在,”嬴政重复了一遍,眼神有些迷离,“还有王贲。朕登临琅琊台,极目远眺,顿觉心胸开阔,豪情万丈。李斯便上前奏道,‘陛下功德巍巍,当刻石纪功,以传后世。’朕准奏了。”嬴政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时刻。

“琅琊刻石,朕至今仍记得那碑上的字迹,遒劲有力,气势恢宏。”嬴政抬手,似乎在空中描摹着什么,“那碑文,不仅歌颂了朕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它宣示了大秦的律法,彰显了大秦的威严。”

“那碑文上,有一句话,朕印象尤为深刻。”嬴政顿了顿,缓缓说道,“‘器械一量’。”他看向赵高,眼神中带着一丝考究,“你可知这句话的含义?”

赵高连忙躬身,“奴才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嬴政笑了笑,“‘器械一量’,指的是统一度量衡。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它统一了大秦的度量标准,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便是大秦强大之根本。”

“还有‘六亲相保,终无贼寇’一句,”嬴政继续说道,语气中透出一丝自豪,“这可不是朕的自夸,而是实实在在的功绩。大秦一统天下,结束了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盛世!”

他踱了几步,目光落在窗外飘落的雪花上。

“后世之人,或许只看到了朕的暴虐,却忽略了朕的功德。”他叹了口气,“他们只看到了焚书坑儒,却没看到朕统一了文字;他们只看到了朕的奢靡,却没看到朕修建的驰道、灵渠,泽被后世……”

“陛下圣明,功盖千古!”赵高适时地赞叹道。

嬴政摆了摆手,“千古不千古,朕不在乎。朕只希望,后世之人,能明白朕的苦心。”他突然停住了脚步,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朕听闻,有方士说,海外有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

嬴政的目光落在赵高身上,带着一丝期许,“你说,这世上,真有长生不老药吗?”

赵高迟疑片刻,小心翼翼地答道:“奴才不敢妄言,但古籍中确有记载……”

“朕知道,”嬴政打断了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卢生、徐福之流,都曾上书言此事。朕何尝不想长生,何尝不想亲眼见证大秦万年基业……”他叹了口气,“只是,朕也明白,这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想罢了。”

“陛下,”赵高斟酌着说道,“方士虽多虚妄之言,但卢生、徐福皆博学之士,或许……”

“或许?”嬴政苦笑一声,“朕又何尝没有动心呢?六国既定,天下太平,朕还有什么未竟之志?唯有这长生,是朕心中唯一的执念了。”他看向窗外,雪花飘落得更大了,“传令下去,命卢生、徐福即刻进宫,朕要亲自听他们详述。”

其实,嬴政允准求仙,并非完全出于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他也明白,这其中或许有方士的欺骗,但求仙的举动本身,却能安抚民心,巩固统治。

乱世需用重典,盛世则需怀柔。

长生不老之说,恰好迎合了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公元前219年,嬴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大巡狩。

这次巡游,他一路东行,经碣石,渡渤海,至琅琊,一路祭祀山川,刻石纪功。

他希望通过这次巡游,再次宣示大秦的威严,震慑蠢蠢欲动的六国遗民。

然而,在博浪沙,意外发生了。

一个壮硕的身影从人群中跃出,手中挥舞着重锤,直奔嬴政的銮驾而来。

说时迟那时快,蒙恬飞身挡在嬴政身前,用手中长剑挡住了这致命一击。

刺客被侍卫当场擒获,而蒙恬的左臂,却被重锤砸中,鲜血淋漓。

“陛下!”蒙恬忍着剧痛,单膝跪地,“臣护驾来迟,请陛下恕罪!”

嬴政脸色铁青,眼中寒光闪烁。他看着被擒获的刺客,冷冷地问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

刺客却只是冷笑一声,一言不发。

“张良!”嬴政突然吐出两个字,语气中充满了杀意。他知道,这次刺杀,绝非偶然。

博浪沙的雪,被鲜血染红。

这一夜,注定将成为大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嬴政的目光,从远方的仙山,转向了眼前的刺客,转向了暗流涌动的六国遗民……

“赵高,”嬴政的声音低沉而冰冷,“传朕旨意,彻查张良同党,务必斩草除根!另外,加强宫中守卫,朕倒要看看,这六国余孽,还能掀起多大风浪!”

博浪沙的刺杀,彻底改变了嬴政的心态。

他不再执着于虚无缥缈的长生,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巩固皇权,镇压反抗势力上。

他意识到,真正的长生,并非个人的寿元绵长,而是大秦江山的万世不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