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贼寇,我自然义不容辞。”这番话让宋江对他刮目相看,忍不住赞叹道:“三郎果然是个英雄,宋江佩服。”
孙秦趁机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宋押司,我有一事不明。剿灭贼寇不应该是官军的职责吗?为什么会征调我们这些百姓一同前往?”宋江叹了口气解释道:“我县现在只有不到三百名乡兵,即使加上衙差也不足五百人。无论是声势还是战斗力,我们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征调城中青壮一同出兵也是无奈之举。”
看到孙秦依然满脸困惑,宋江又进一步解释道:“你可能还不清楚吧?我们大宋的官军除了边军之外,按照等级可以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禁军是抽调的全国精锐用来拱卫东京汴梁的;厢军则稍微弱一些只留守在各州府重要的城市;而普通的乡兵则分散在全国各县各镇用以维持地方安定。但是论起战斗力来乡兵实在是太弱了。”
听了宋江的解释后孙秦才终于有些明白过来。他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判断——大宋的这一套强干弱枝的军队安排正是起源于太祖皇帝赵匡胤。赵匡胤接受了唐末五代时期各地武将节度使不断叛乱颠覆政权的教训担心大宋立国后也会有武将叛乱才不得已定下了这样的对策。然而当初或许对稳定有着突出贡献的策略在多年之后却成了拖累大宋自强的隐患。
抽调各地的精锐部队入京自然会使地方厢军和乡兵的战斗力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再加上大宋朝廷一向有在天灾后吸纳灾区百姓入伍以防灾民暴乱的传统——俗话说得好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完全是把招兵当成维稳和让人吃饭的手段了——这让地方官军的战斗力更是不断下降。到了立国百多年后的现在各地的厢军、乡兵早已经孱弱不堪甚至连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贼寇都打不过了。
郓城县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被索超逼迫之下刘尧臣只能倾尽全力硬着头皮上甚至连征调全城青壮共同剿匪的无奈之举都拿了出来。虽然这样做出征平寇的军队数量达到了近千人看着倒是浩浩荡荡但是真正论起战斗力来这杂乱无章的近千人真的能对虎头寨的几百贼寇构成什么威胁吗?至少在孙秦看来情况着实有些够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