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获得稳定的物资供应,不必再为了生存而四处征战。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族人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在巴图的不懈努力下,首领们的态度逐渐出现了分歧,形成了支持谈判与坚持战争的两派。两派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争论,营地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周民和阿依娜在后方焦急地等待着巴图的消息,他们每日都派人在边境守望,一旦有巴图的随行人员归来,便立刻询问情况。他们深知,谈判之事不能仅依靠巴图一人,必须多管齐下,增强谈判的筹码。
周民亲自前往边境防线,组织工匠们打造新型武器。他与工匠们日夜钻研,根据游牧民族骑兵的作战特点,设计出了一种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强弩。这种强弩可以在远距离对骑兵进行精准打击,有效地遏制了他们的冲锋势头。同时,他还对防御工事进行了全面改良,在边境线上修建了高耸的瞭望塔,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一座,塔上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瞭望员,时刻监视着游牧民族的动向。还加固了城墙,在城墙上设置了许多暗箭孔和投石机,一旦敌人来袭,便可给予他们迎头痛击。
此外,周民积极联络周边国家,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诚挚的书信,向他们陈明游牧民族的威胁。他在信中写道:“如今游牧民族势力日益壮大,其野心勃勃,若不加以遏制,必将威胁到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南洋和大唐愿意与贵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危机。”周边国家在收到周民的书信后,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外交支持,共同施压,促使游牧民族走向和平。
阿依娜则在南洋和大唐发起了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她亲自前往各个城市的街头,向百姓们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性。百姓们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短短数日,便筹集到了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将用于战后的重建工作,帮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同时,阿依娜还组织了专业的军事人员,对百姓进行军事防御培训。她教百姓们如何使用简单的武器进行自卫,如何在敌人来袭时迅速躲避,以及如何协助军队进行防御作战。
随着谈判的持续推进,支持谈判的游牧民族首领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被周民和阿依娜的诚意以及合作方案的强大吸引力所打动,开始认真思索和平共处的可能性。然而,就在谈判看似曙光初现、取得进展之时,一个意外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险些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一支游牧民族的小股部队,在得知边境村庄储存着大量物资后,为了抢夺这些物资,擅自违背首领们的命令,袭击了南洋边境的一个村庄。他们如同一群恶狼般冲进村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村民们毫无防备,数十人惨遭杀害,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洗劫一空。消息传来,南洋和大唐群情激愤,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呼着要对游牧民族发动战争,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进谏,要求皇帝下令出兵,严惩游牧民族的暴行。
周民和阿依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们深知,此时一旦冲动发动战争,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他们一方面要安抚民众的愤怒情绪,另一方面又要竭力防止谈判破裂。阿依娜亲自前往受灾的村庄,她看着那些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悲痛。她一家一户地走访,安慰遇难者家属,承诺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她还组织了医疗队,为受伤的百姓进行救治,安排了物资发放点,为百姓们提供生活必需品。
周民则紧急与巴图联络,让他向游牧民族首领表明坚决的态度:若不惩处肇事者,谈判绝无继续的可能。巴图接到消息后,立刻向首领们转达了周民的要求。游牧民族内部也因这起事件引发了激烈的争吵。支持谈判的首领们愤怒地斥责肇事者,认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整个和平谈判的大局,必须严惩不贷,以挽回谈判局面;而强硬派首领则试图袒护,他们认为这只是小股部队的个人行为,不应该影响到整个谈判进程,双方矛盾就此激化,营地中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周民和阿依娜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冒险前往边境,与游牧民族首领进行面对面的坦诚沟通。他们深知,只有亲自前往,才能让首领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的诚意和决心。于是,他们带着少量护卫,穿越了危险重重的沙漠和山林,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遭遇游牧民族的巡逻部队。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边境的谈判地点。
游牧民族首领看到周民和阿依娜亲自前来,心中不禁为之一震。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两人为了和平所付出的努力和决心。周民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们真心期望能够与贵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但这种肆意的袭击行径,严重违背了我们的和平意愿,绝不能被容忍。唯有严惩肇事者,彰显合作的诚意,谈判才有可能继续。”阿依娜也恳切地说:“战争只会让双方都遭受巨大的痛苦,无数家庭将因此破碎。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彼此繁荣昌盛,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游牧民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