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秋日,金风瑟瑟,周民怀揣着满心的忐忑,踏上了前往大唐的路途。车轮滚滚,碾碎了道旁枯黄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仿若他此刻凌乱的心境。他枯坐在摇晃的马车里,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皇帝会如何质问他?是声色俱厉地斥责,还是不动声色地试探?保守势力又会在朝堂上使出什么手段?是罗织罪名,还是歪曲事实?这些问题如同乱麻一般,紧紧缠绕在他的心头,令他坐立难安。车窗外,层林尽染,秋色如诗如画,可他却无心欣赏,只是偶尔望向远方那一抹残阳,喟然长叹,试图平复内心如惊涛骇浪般的焦虑。
终于,周民抵达了大唐的都城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一如既往地热闹非凡,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街头巷尾,小贩们叫卖着琳琅满目的货物,热气腾腾的胡饼香气四溢,精美的丝绸锦缎光彩夺目,造型别致的手工艺品巧夺天工。但周民却没有心思感受这热闹的氛围,他径直前往自己在长安的住所,那是一座略显陈旧的小院,青砖灰瓦,在喧嚣的都市中显得格外宁静。稍作休息后,他便立刻派人去联络那些曾为他发声的大臣,每一次等待回音的间隙,他都在屋内来回踱步,神色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次日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周民便来到了一位支持他的大臣府上。这位大臣名叫李逸,为人正直,思想开明,一直致力于推动商业的发展。他的府邸庭院深深,绿树成荫,尽显书香门第的雅致。周民见到李逸后,恭敬地行礼,言辞恳切:“李大人,此次承蒙您在朝堂上为在下说话,周民感激不尽。只是如今陛下突然召见,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还望大人能指点一二。”说罢,他微微低下头,眼中满是恳切,仿佛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指引。
李逸微微皱眉,轻抚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周民,陛下此次召见,或许是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影响,但也未必没有转机。你只需在朝堂上,将你商业活动的益处,以及对大唐和南洋的贡献,如实道来。同时,要强调你的商业行为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若一阵春风,让周民原本慌乱的心稍稍安定了些,如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找到了港湾。
周民认真地点点头,将李逸的话牢记在心。两人又就朝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从皇帝可能提出的问题,到保守势力可能采取的刁难手段,再到如何巧妙回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犹如工匠雕琢美玉般精细。李逸还向周民透露了一些朝堂上的最新动态,比如某位中立大臣的态度转变,某些保守势力的私下小动作,让他对局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仿佛拨云见日,看清了前方的道路。
几天后,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周民怀着紧张而又坚定的心情,踏入了皇宫。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巨大的立柱矗立两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皇帝高坐龙椅,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众人。两旁的大臣们神色各异,有的面露关切,有的则暗藏敌意。周民上前,恭敬地行了大礼,动作规范而熟练,宛如训练有素的舞者。
“你就是周民?”皇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威严而又平静,仿若平静湖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暗流。
“草民正是周民。”周民回答道,声音洪亮,不卑不亢,挺直的脊梁彰显着他内心的坚定,犹如苍松屹立于山巅。
这时,一位保守势力的大臣站了出来,此人名为王康,一直对周民的商业活动持反对态度。他板着脸,冷冷地说道:“陛下,周民的商业活动看似繁荣,实则暗藏隐患。他大量引入南洋货物,冲击了我大唐本土的商业,还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说罢,他不屑地瞥了周民一眼,眼神中充满了鄙夷。
周民心中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回应道:“王大人此言差矣。草民引入南洋货物,并非为了破坏,而是为了促进交流与发展。这些货物不仅丰富了大唐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能品尝到异域的美食,使用到独特的器具,还为大唐带来了新的商机。通过与南洋的贸易,我们可以获得珍贵的香料、珠宝等物资,这些香料可用于制作香薰、入药,珠宝则能满足贵族的奢华需求。同时也将大唐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品推广到南洋,丝绸的柔软顺滑、瓷器的精致细腻,无不展示着大唐的高超技艺,提升了大唐的影响力。”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每一句话都仿佛重锤,敲打着王康的质疑,如利箭射向敌人的靶心。
王康冷哼一声:“哼,说得好听。可你四处奔波,与外邦往来频繁,谁能保证你没有勾结外敌,心怀不轨?”他双手抱胸,脸上满是质疑与不屑,仿佛周民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周民心中大怒,但仍强压怒火,正色道:“王大人,草民一心只为商业发展,促进两国友好。我在南洋期间,从未做过任何有损大唐利益的事情。我与南洋王室、贵族建立良好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贸易,为大唐谋取福祉。我曾协助南洋修缮水利设施,传授耕种技术,同时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