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域商队达成合作协议后,周民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为了确保“味香居”的小吃能在西域顺利推广,他需要对小吃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西域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
周民召集了店里的几位厨艺精湛的伙计,以及对西域文化略有了解的林羽,一起商讨小吃的改良方案。
他们查阅了大量关于西域饮食的资料,还向一些曾经去过西域的商人请教。经过一番研究,他们发现西域人喜欢吃羊肉、奶制品,且口味偏重,喜欢香料。
于是,周民决定在小吃中加入一些羊肉和奶制品,同时增加香料的使用,让小吃更具西域风味。他们开始尝试制作新的小吃品种。
周民亲自指导,将羊肉切成小块,用特殊的香料腌制后,裹上面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再搭配上用羊奶制作的酱料,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奶香与肉香完美融合。
伙计们品尝后,都赞不绝口。除了改良小吃,周民还需要考虑运输问题。西域路途遥远,普通的运输方式无法保证小吃的新鲜度。
他四处打听,得知有一种特制的冰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低温,延长食物的保鲜期。周民花费重金,定制了一批这样的冰盒。
在人员安排方面,周民决定选派张虎带领一支精干的队伍,跟随西域商队前往西域,负责在当地建立销售点和指导制作小吃。
张虎身强体壮,为人可靠,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周民相信他能完成这个任务。在筹备过程中,周民也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比如,西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大唐有很大不同,在小吃的制作和销售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禁忌。周民让林羽收集了详细的资料,对即将前往西域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尊重西域的文化。
就在周民紧锣密鼓地筹备西域之行时,长安城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一位来自吐蕃的文化使者,名叫松赞顿珠。
松赞顿珠听闻了“味香居”的名声,对大唐的美食文化非常感兴趣,特意前来拜访。周民热情地接待了松赞顿珠,并邀请他品尝“味香居”的各种小吃。
松赞顿珠对每一种小吃都赞不绝口,他表示,吐蕃虽然也有独特的美食,但“味香居”的小吃给他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在交流过程中,松赞顿珠向周民介绍了吐蕃的美食文化,如青稞酒、酥油茶等。
周民听后,也深受启发,他觉得可以将吐蕃的一些特色食材和制作方法融入到“味香居”的小吃中,进一步丰富小吃的种类。
周民与松赞顿珠相谈甚欢,他们约定,以后要加强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美食文化交流。松赞顿珠还邀请周民有机会去吐蕃做客,周民欣然答应。
这次文化交流,让周民看到了更多的商业可能性,他期待着“味香居”能成为连接大唐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第十六章:西域途中的波折与奇遇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虎带领着队伍,跟随西域商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小吃和制作工具,以及装满冰盒的马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他们穿越了广袤的沙漠、险峻的山脉,经历了烈日的炙烤和风沙的洗礼。
然而,最让他们头疼的还是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尽管有冰盒,但沙漠中的高温还是让冰盒的保鲜效果大打折扣。一天中午,烈日高悬,沙漠中气温极高。
负责检查冰盒的伙计焦急地跑来告诉张虎:“张大哥,不好了,冰盒里的冰化得太快,小吃的新鲜度恐怕保不住了。”
张虎眉头紧皱,他深知小吃的新鲜度是打开西域市场的关键。如果小吃变质,不仅这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还可能影响“味香居”的声誉。张虎立刻召集大家商议对策。
有人提议加快赶路速度,尽快到达目的地;但也有人指出,这样会让人和马匹过于疲惫,反而增加风险。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西域商队成员说道:
“我知道这附近有一个山谷,山谷里有一处天然的冰洞,我们可以去那里补充冰块,延长冰盒的保鲜时间。”张虎听后,大喜过望。
在这位商队成员的带领下,他们迅速向山谷进发。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终于找到了那个山谷和冰洞。冰洞内寒气逼人,冰块晶莹剔透。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冰块装入冰盒,重新踏上了旅程。经过这次波折,队伍更加谨慎地前行。几天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位于大唐与西域的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队伍在小镇上稍作休息,张虎和伙计们在集市上采购一些必备的物资。在集市上,他们发现了一种当地特有的香料,这种香料香气浓郁,与他们之前使用的香料都不同。
张虎心想,或许可以将这种香料带回长安,用于小吃的制作,说不定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口味。就在张虎与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