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等等。
早上的这一场酒菜招待也比较正式。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也介绍过,在鲁菜系列当中,四八大喜是婚姻招待必须的标准。具体的菜品就不在这里说了,四八三十二个菜品,一样都不能少。
直到现在,山东的婚姻招待标准,还是按照这套系列下来的。
在原来不能上席的食材当中,现代出现了烤鸭。
烤鸭过去是不允许上席的,因为鸭谐音压,给人以一种不礼貌的表现,所以是不能出现在卤菜当中的。
早上的客人招待完后,中午还有一场更重要的招待。
中午这一场招待是亲家宴,就是女方所有平辈儿的亲家都要来到男方家里做客,亲家之间互相认识一下,免得以后见面不认识而产生不礼貌的尴尬。
这一场人员的数量,来源于女方家庭的家族的大小,凡是女方家族当中平辈儿的男人,每个家庭支系都要有一个代表出来。
一般的家族都在十个人左右,家族特别大的话,也可能达到二十几个人。
亲家的见面就和早上的客人不一样。早上是处于外交层面的,中国是出于亲情层面的。
男方这边也选出合适的亲家,但不是全部参加,除了南方的亲生父母,亲叔婶子外,自己家族当中选出来三四位重点代表就好了。
甄选这三四位重点代表也是一个动脑子的过程。要综合女方亲家的各种情况,看一下双方之间的匹配程度,不能派特别大的领导出现在这种场合,也不能派比较年轻的出现在这里。
这样的匹配大部分都有族长来进行调和安排,从整个家族的大局着想,既都让大家高兴,还要让大家都说不出什么来。
亲家大宴的主要议题就是关心问候,吃好喝好,互相之间的感谢和歉意!
晚上的招待就是村里的所有亲朋好友。因为晚上这一场人员多,最集中,在村里人看来,重头戏就在晚上。
我们大王庄村的人际关系交往都比较密切,这种大的场面大家都是要参加的。特别是我母亲作为一村之长,即使原来不走动的邻居,也都过来讨一杯喜酒。
这种喜酒招待也不是白来的,大门口摆了六张记账桌,邻居们都排队交钱。一般村里的这些礼钱都是特别少的,有的给一毛,有的给三毛,都没有超过1块钱的。但是这些钱累积起来,足以购买所有食材的花费。关系广大的家庭,可能还要有一部分不小的收入。
新郎新娘这一天是最累的。他们在每次每桌开席前,都要给来贺喜的客人磕头,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磕头大部分都是由族长带领的,从理解重视层面来讲,族长代表了整个家族的最高段位,新郎新娘代表了整个家族的有生力量。
这种掐两头去中间的磕头仪式,村民们都是比较享受的。
我大哥的婚席数量,创造了我们村里的吉尼斯纪录,之前的记录是村里孙书记儿子的结婚,他们家办了酒席160桌,而我们家达到了186桌。
按照村民们最后对我们家这个婚席数量最多的总结,就是我母亲接生的孩子多,大家都过来还一个面子人情。还有就是母亲作为村长,这里面也存在被巴结的嫌疑。
这种大型的宴席,可是村里一项浩大的工程。人员组织方面都是由孙书记来安排的。
在婚姻事人员筹备会议上,按照孙书记的要求,各组长都按一定的比例出工出力,包括扎大棚,借桌椅板凳,支锅烧灶,端盘子洗碗,劈柴洗菜,光厨师就用了26个人。最后统计下来,一共动用了232人。
一般这样婚姻喜酒要持续到晚上两点钟,有的甚至到早上到四点钟。因为酒席桌数太多,新郎新娘一桌一桌敬酒过来,需要时间不说,这边的敬酒也有一定的规矩。
因为是喜事,敬酒的个数必须要带双,双喜临门,新郎两杯,可以不倒满,女方这两杯必须是满满的,可以称为谓四喜临门。
过去那样的条件,村民们是没有条件这样喝酒的。只要你有酒量,就可以喝个饱。
不少的村民天天盼着村里有红白喜事,一个是有的好酒好菜吃,重要的是还有好酒喝个饱。
晚上喝醉酒的人是最多的啦!酒席大棚下面通宵灯火通明,有大笑的,有嘤嘤哭泣的,人间百态都有表现,高兴就高兴吧!谁还管自己是一个什么形态呢?
这样的聚会也是村民们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苦中作乐也好,酒后失态也好,总而言之都是一种喜庆的表现!
在喜酒上喝多不会丢人,在喜酒上喝多打架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白事上是绝对不能喝醉的,这是村里的铁律,有人敢触犯这条神威。
假如有人触犯到这一条,家里的老人去世的时候,村里是不会帮忙的,邻居也不会来帮助你,要让自己家的老人停尸呆上一星期后,村里再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