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意识的形成 (2/3)

个游戏。

我们互相比较着,谁家是什么面饼,互相炫耀着自己家的饭食。

红薯饼是玉米面儿和红薯面儿一起合成的,比玉米饼差一些,最差的就是窝窝头。

红薯面儿糊和玉米面儿糊也不一样,因为我们大王庄红薯粉特别多,而玉米的产量比较低,显得有一点点珍贵,所以玉米面儿好一些。

加了菜的面糊比没有加菜的面糊高贵一些,家老葱花儿的面糊要比家红薯叶的面糊好一些。

加了盐和黄豆的玉米面糊是最好的。

我们家就是既加了盐还葱花炝锅,再加上是玉米面糊,另外我们家还有十张白面饼,所以我们就要走在孩子们的前面,其他孩子,按照我们的分类评比顺序排列走在后面。

南洼的河堤上,窝棚一排排连着一排是一道风景,孩子们送饭的顺序也是一道风景。

因为我父亲教师有工资,我们家里才能买得起黄豆。

因为父亲是吃公家饭的人,每个月都有白面粮票补助,所以我们家里才能在特别重大的农活的时候,给劳力繁重的人,吃一顿白面饼。

我们不给他们比较什么面糊什么饼,就白面饼这一项,我们就首当其冲理所应当的走在送饭队伍第一位。

看不起别人的性格就这样形成的,倩倩和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与生而来的,是家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

意识这个东西生成是不可逆转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们的意识当中是分的很清楚的。

家庭没有这个条件的孩子们,他们的自卑心理从和小孩子的对比当中就会产生。

在温暖饱饿面前,往往这种自卑的心理记忆是写进骨髓里面的,不仅仅是孩子!

倩倩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她家里有三颗榆树,春天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榆钱就是一种最好食粮。

榆钱的用途特别广泛,可以做汤,可以做成榆钱饼,加点糖,也可以做成榆钱菜,是度过粮荒的最好办法。

七十年代不是因为人多没有吃的,而是农业科技不发达,亩产量特别低造成的。

现在我们把红薯玉米称作粗粮,那个时候玉米是细粮的范畴,白面普通人家是没有的。

当时小麦的亩产量只有500斤左右,按照工分计算,每家只能分到手100斤左右。

白面都是给老年人吃的,母亲都是早上给奶奶擀一张直径50公分的白面薄饼,八印大锅烧上水,水烧开之后,把薄饼放到大锅里。

烫熟以后,把白面皮捞到一个小盆里,放一点盐,再放一滴香油,油香味儿在热水的激发下,一瞬间香油味儿就充满了房间。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孩子最幸福的时候。

大锅的水里面继续在下入红薯面条,给母亲父亲哥哥们吃,我三岁之前都是跟奶奶一起喝面片儿。

这种吃食的优越感,是哥哥们眼巴巴的看着不能食用的,同时也是不会拥有的。

母亲总是教育哥哥们,你们三岁前也是和新元一样,我奶奶一起吃面片儿的,现在你们长大了,身体长棒了,就不需要吃这个白面皮儿了。

二哥总是问,那奶奶也是大人呀?为什么他天天吃呢?

母亲说,等你长大了成了老人家也是可以吃的,老人家身体弱需要补养。

那我们长老了就可以吃面皮儿喽?

是的,等爸爸妈妈老了,你们也要给我吃面皮儿。

现在好了,以后就会更好了,我们以后都吃面皮儿的。

我们能不能像小三儿一样可以喝白面汤呀?

越是好吃的东西就不要贪吃,最好是不吃,养成了坏习惯就不好啦!新元到了四岁以后,也和你们一样,擀面皮儿不能吃,都是不能喝汤的,容易喝馋了,吃不下玉米面儿!

我李大娘就说你偏向小三儿,我都是我们干,也不给我们好吃的。

不要乱讲,昨天你们不是每个人一张白面饼吗?人家小三儿就没吃,是不是?所以我们家是最公平的,小三儿不干活儿,我不能让他吃白面饼。

是的妈妈我知道了!

好孩子!你们要想天天吃白面饼,就要好好的学习,农村人家的孩子的出路只有考上了大学,才能脱离这种贫穷!

我问到母亲,我爸爸是怎么吃上国家粮的?

母亲笑着说,我刚才不是说过吗?你爸爸是考上师范学校毕业的,才能当上教师,吃上白面,新元将来也要好好学习,和你爸爸一样。

二哥说,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大哥摸着手上的老茧说,我都下学了,怎么办?

母亲温馨的说,老大那不是你的错,你看看你没有学上,考不上大学也没有办法,不过你爸爸说让你复读一年就好了!你看看我们村上,有哪一个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