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十三:丰收的季节 (1/3)

母亲白天是一直天天待在棉花地里的。我大哥和我妹妹,母亲在哪里,我们就会跟着去哪里。所以我们对棉花每个阶段的成长也是了如指掌。

我大哥比我们干的多一些,大哥担心母亲天气太热容易中暑,给母亲买了一身的确凉的衣服,母亲特别的喜欢说,这种洋布比我们家织布机的粗布真的清凉多了,穿上老大给我买的这种的确凉衣服,就是在玉米地里感觉不到热。

的确凉的衣服是在70年代末 80年代初国家开始生产的。城市当中有钱的人夏天都穿丝绸的衣服,丝绸衣服太贵太娇气,是不适合我们农村人穿的。

的确凉就不一样了,这种化纤布料特别的结实,干农活儿也抗拉扯,一般不容易损坏,价格也不高。我当时的感觉是,这种的确良布,就是给农村人设计生产的。

与传统的棉布相比,“的确良”衬衫挺括,耐穿,一般都不容易打折,母亲穿起来也特别的舒服,洗起来也方便。我们村里的妇女们都夸奖我母亲太有福气了,有这么好的儿子,还给你买这么好的衣服。70年代末,我们大王庄村上只有我母亲这一套的确凉衣服。

当时有一种用“的确良”织的卡其布最受城市百姓欢迎,简称“涤卡”。是这种涤卡也不是大面积销售的,要用布票来进行购买,没有布票和工资的一般家庭是购买不到的。

1960年代,棉纱卡其布卖8角3分一尺,当时的鸡蛋三分钱一个。8毛多钱,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贵。而“涤卡”要卖2元2角多,足足有70多个鸡蛋才能换一尺的确凉布。

这种的确凉将近棉卡其的三倍,是当时非常时髦的高档衣料。尽管售价这样高,但“的确良”在市场上仍是一布难求,一般的人还要托关系才能买到,属于紧俏物品。

我和妹妹干的活比较少一点,但是我们对棉花的答叉,打药和种植技术都掌握的差不多了。我们家里也算是从事农活的技术人才不少,加上母亲的细心教导,别看我和妹妹刚刚九岁,基本上也成了棉花技术辅导员啦!

让我们全村值得刮目相看的是,我们家的棉花棉铃虫特别少,虫子少了,开花坐果率就高,我们家的棉花基本上没有开花不结果的。

一株棉花高一点二米,平均十公分就有三个分支,按照分支来算就有30多枝。

棉花的整体形状呈宝塔状,下面的分支长有80cm,上面的分支长也就是20cm,顶端的也就是有10cm。

根部最长的分支,一枝条上面大概有六个棉桃,按照十公分的递减,第二层的就是五个棉桃,三层层的就是四个棉桃,稍顶端的大概就是一两个棉桃。

我们家种的棉花特别的均匀,个头儿都差不多,每株棉花都有80多个棉桃。

村里的孙书记都夸奖我母亲棉花种的好,经常带着外村来学习的人,参观我们家的棉田。

我们同村其他人种的棉花,也没有我们家种的好。他们的棉桃数量大概在六十个左右,我们家的棉桃数量,在当时村里举行的评比当中,我们家是冠军。

其他村民问起我们高产的秘密是什么,母亲总是笑着说,我们家一般不打农药的,农药杀虫子的同时,也会对庄稼的成长有所影响。是药三分毒吗?

别人不解的问,种植棉花没有听说不打农药的,就是乡里的棉花技术员讲课都说了,棉铃虫的防止必须要打靠打药才能完成。你说你没打过农药,鬼才相信呢!

母亲仍然笑着慢慢说,我也不是不打药,是抓住几个关键点打一下,开苗期的时候我是打过农药,到后来棉花大以后,到了七八月,棉铃虫繁殖期再打一次,抓住了这个关键点,棉花的棉铃虫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了。

那你是如何控制棉铃虫的?我们传授一下经验呗!

母亲笑着说,大家看到了我的棉花地里是不是都支架起好多的塑料网呀?塑料网完全可以阻挡棉龄虫的成虫到我的地里来洒卵,加上我们娘四个天天用手工抓虫子,所以我们家的棉桃儿做果率才高。

这里告诉大家还有一个秘密,要看到我的棉花地周围,隔三差五的种着几颗的玉米吧?这秘密都出在玉米身上,因为我们棉花技术员在培训我们的时候说过,棉铃虫不仅仅喜欢棉花,最喜欢的就是玉米。

当时我就在想,我在棉花地里种一些玉米苗,是不是可以分散棉铃虫的注意力呢?后来从我的玉米苗上可以发现,有不少的棉铃虫,把我的玉米苗吃光了。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玉米苗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所有人都为母亲的这个想法而赞叹,他们纷纷叹息道,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村里的孙书记也夸奖我母亲,这个想法特别值得推广。我让村里的会计张思清你写一个经验总结报告,报给乡里,把你的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县。

母亲种植棉花防治病虫害的经验,得到了县乡两级领导的认可,一时间来自各乡镇的学习参观团蜂拥而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