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采生折割 (1/2)

高陞戏院是一所于1890年建成的本地戏院,位于皇后大道西117号,期后于1973年正式拆卸,现时原址已改建为侨发大厦。早在九十年代,坊间一直流传发生于这家戏院后巷的“鸡人”传闻,故事讲述早在乡岗三十至四十年代,高陞戏院后巷每夜都架设起一个大帐幕,每晚都被人群挤得水洩不通,事关这个帐幕是一个演出场地,由一群小孩以人扮鸡的方式上演“鸡人表演”。

根据那些观众所讲,这些“鸡人”身上长满了鸡的羽毛,是人和鸡杂交的产物,当时的人没有任何科学观念,再加上鸡人表演带着施虐猎奇性质,引来了不少混混和社会闲散人士,每每晚上都将这个小巷子围得水泄不通,即使有人察觉到这表演的性质有多么残忍,他们也都当作不知道,麻木的跟着人群嘻嘻哈哈地看表演。

直到有一天,一个“鸡人”从戏院里逃了出来,人们这才知道所谓“鸡人”的真相:这些扮鸡的小孩是一群小于6岁的小朋友,由于当年的香港充斥内地难民,而且生活相当困苦,不少小朋友被拐走后被捉到来这里作鸡人表演。这些小孩每个人的手脚都被斩断,更被施虐者将舌头割下来,而且他们全身都被虐打至皮开肉裂,伤口上全都流血流脓,上面更插满鸡毛,因为血块的凝固而稳稳地插在皮肉上。

吴言知道,这种“鸡人”的制作方法在古代便有所记载,那就是所谓的“采生折割”。

采生折割,简单地说,就是抓住正常的活人,特别是幼童,用刀砍斧削及其它方式把他变成形状奇怪残疾的怪物,从而引发他人或同情或猎奇的心理来赚取钱财,一般是乞丐才会用的手段。

在袁枚的《子不语》中也记载了一起名为《唱歌犬》的故事。

说是长沙城集市上,经常有两个人牵着一条狗前来卖艺,这狗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便是耳朵鼻子都和人长得一模一样,而且这狗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开口说话。

当时的百姓不明所以,纷纷掏出钱财换狗高歌一曲,久而久之,去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唱歌犬的奇闻便四散传开。

恰巧,一位姓荆的县令路过,他见那“狗”好生怪异,便故意说要带回去给太夫人看看,这二人哪有不从的道理,于是任凭县令将“狗”牵走了。回去之后,县令问那“狗”是人还是狗?狗摇头表示不知,县令又问为什么跟着那两人,那只“狗”也是一问三不知。

县令又换了一种说法,问那两个人平时是做什么的,“狗”终于知道了,它说每天早上被他们带出去卖艺,晚上收场之后,就带回来就关在木桶里面,至于他们具体是干什么的,“狗”表示不知情。

不过,有一天下雨没有出去,二人把“狗”放出船上喂食,它看到木桶里面有很多木头人,眼睛手脚都能动,还看到船板下面躺着一个老人,不知道有没有死。

县令一听是又惊又怒,二话不说着衙役把那两个人拷了过来,起初二人是死不松口,最后施加了酷刑,才从二人口中得出了真相。

那二人说:“此犬乃用三岁孩子做成。先用药烂其身上皮,使尽脱;次用狗毛烧灰,和药敷之;内服以药,使疮平复,则体生犬毛而尾出,俨然犬也。”

而且,这种方法用十次不见得有一次能够成功,可见不知道有多少条人命已经断送在了他们手上,而木头人也是他们拐来的小孩子,拐来后让他们自己挑木头人玩,选择瘸子的,把腿打折,选择盲人的把眼戳瞎,然后让他们去乞讨换钱。

至于那位老人实则是一张九十岁老人的皮,里面填充着干草,这张皮烘干磨粉弹到人身上,就是绝佳的迷魂药。

这位县令揭发艺人的凶恶行径后,将其赐死,那唱歌犬后来也饿死了。

尽管已经知道了这些故事,但再次浏览吴言还是心生恶寒,这些故事可比鬼神之事来得更让人惊悚。

吴言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开始思考起这次的任务。

“从目前收集的情况来看,这次任务的难度应该不大,而且好像并不涉及鬼魂之类的东西,‘鸡人’应该不具备攻击性,因此重点应该放在那些戏院的人身上。”

“系统,我到时候真的会回到90年代吗?”

【是。】

“那我的衣服什么的怎么办?我还要找一套符合那时候的衣服?”

【系统将模糊他人对你的认知,以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啊哟还挺贴心的,既然重点的人,那还有一次武器强化先不着急用,刚好我也没想好强化什么武器。”

了解了任务的大致内容并分析了一下任务期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吴言松了口气,可能是因为这才是第二个任务,因此好像并不难。

提前购买好了去乡岗的机票,高陞戏院早在1973年拆卸,位于皇后大道西117号,现址为侨发大厦,因此吴言在侨发大厦附近订了酒店。

“不愧是乡岗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