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袁公之功可比,炎帝神农! (1/2)

金幕闪烁,画面骤变。

【千里饿殍。】

【易子而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秦朝。

嬴政瞳孔骤缩。

“这是何等惨状!”

汉朝。

刘彻亦是面色凝重。

“如此人间炼狱,朕之大汉,可曾出现过?”

东晋。

那位躬耕的男子,神情黯然。

“乱世之苦,黎民百姓,何其不幸。”

隋朝。

杨广冷笑。

“不过是些贱民罢了。”

“死不足惜。”

唐朝。

李世民眉头紧锁,看向魏征。

“玄成,可有应对之策?”

魏征拱手。

“陛下,唯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方能避免此等惨状。”

金幕画面再次变化。

【一个不能吃饱肚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毕生之愿,便是让华夏所有人,不再挨饿!】

一个略显瘦弱的身影,出现在金幕之上。

正是袁老。

“人人有饭吃。”

金幕上,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嬴政眯起眼睛。

“好大的口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朕之大秦子民,皆由朕来守护!”

东晋男子一脸激动。

“此乃真英雄也!”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怀济世安民之心!”

杨广不屑地撇了撇嘴。

“痴人说梦。”

李世民目光灼灼地盯着金幕上的袁隆平。

“此人之志,可敬可佩。”

“然,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魏征沉吟片刻。

“陛下,或许,后世之人,已掌握了某种神奇的农耕之术。”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

“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

“安邦定国,还需依靠我等世家大族。”

赵祯轻笑一声。

“填饱肚子,于我大宋子民而言,易如反掌。”

“朕之大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百姓富足。”

“他们追求的,乃是文教娱乐,诗词歌赋。”

“这‘当代神农’的美誉,朕看,有些言过其实了。”

赵祯言语间,尽显自得之色。

“区区温饱之功,何足挂齿?”

“与我大宋之繁盛相比,犹如萤火之光,比之皓月。”

金幕画面变幻,展现出清朝盛世景象。

乾隆皇帝面露倦态。

“这‘人人有饭吃’几个字,朕看着乏味。”

“我大清,推广水稻种植,引进番薯。”

“人口达四亿之巨,粮食产量,更是惊人。”

乾隆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慢。

“这袁老,被尊为‘当代神农’,未免有些夸大了吧?”

乾隆的目光,并未在金幕上停留太久。

他似乎并未注意到,角落里,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身影。

“我大清粮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功绩,岂是区区一人可以比拟的?”

金幕继续播放,画面定格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上。

【金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田埂上,一位身穿朴素衣衫的中年男子,正仔细观察着稻穗的饱满程度。】

【他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1960年代,胡南省安江农校。】

【袁老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产量远超普通水稻。】

【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

【他坚信,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水稻产量,解决华夏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

【然而,当时的国际权威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不可能培育出杂交品种。】

【袁老的研究,被视为天方夜谭。】

【面对质疑和嘲讽,袁老没有退缩。】

【他扎根田间,不顾烈日酷暑,四处寻找天然雄性不孕植株。】

【四年过去了,他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天然雄性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