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文理分班 (2/3)

r/>

从九班调了一个女生来,在我旁边,坐之前方倩倩的位子。她叫卢小芳,大圆脸,大眼睛,皮肤很好,白里透红,大高个,长得稍微有点壮,不过说话声音却是斯文秀气的,还有点甜腻。人员调动后,班委重新调整:卢小芳顶缺任了副班长,孙艺婷顶了方倩倩的缺,任宣传委员兼文艺委员。

苏小鹏最终还是选了理科,我们仍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她近来被寝室关系不和所扰,又和一同考去的老同学兼好友陈丹因为借复习资料的事闹了点小别扭,于是便越发显出我这个身在异地的“她最好的朋友”的重要性来。我理所当然地安慰她,自是不在话下。可即便自己身为女人,对“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的说法也是深信不疑的,女人们的是是非非通常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她和陈丹之间,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掰扯的点,可作为她的朋友,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并表明立场与她一致吧。

还好我不住校,没有这些让人陷进去的烦恼。一个多学期了,走读生和住读生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也还未现出明显的要融合的迹象,各自的矛盾、八卦只是在各自的小圈子里传播。

.

1999年4月30日……星期五……晴

.

距离上一次写日记又过去了好久,但开篇便没有什么好彩头。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了,我不想写些“又没考好”,“由于马虎”……但不写又有什么可写呢?我不想今后一翻开日记,满脑子是考试,是苦恼,但除了考试,除了苦恼,我的生活中还有些什么呢?

在脑海中竭力搜寻,那快乐的种子是否在我不经意的地方开出了快乐的花。

快乐终究是奢侈的。

.

文理分班已经有两个月了,卢小芳对于该学理科还是文科的事似乎还在犹豫,总是在自习的时间问我的看法,让我帮她分析。作为同桌兼原理科班的学生,我莫名其妙地肩负了帮她分析文理科区别的义务,于是结合她自己的兴趣喜好、各科优劣势、成绩排名段位等多方面情况和我了解到的理科学习的一些思路,掰开了、揉碎了地跟她分析。在我看来:她文理科都比较平均,没有明显优势,但她属于偏感性的人,她又说她更喜欢文科,对理科就业的方向似乎也没有明显偏好,如果我是她就选文科了。而且如果打定主意要回文科班,就要尽早办手续调回去,拖的时间越长,耽误的课程越多,对自己越不利。

.

1999年5月5日……星期三……阴

.

今天,班上叫了一个多学期的吴学新突然对同学们说以后叫他“杨晨”。近几年,父母离异导致改名的同学不少,几乎成为了一种“潮流”,但看到那么兴高采烈跟人介绍改名的,他还是头一个,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向住读生跨阵营打听八卦。

他父母并没离婚,据说他本名就叫杨晨,“吴学新”是另一个人,他是顶了“吴学新”的名来上学的。据说他之前用的是“吴学新”的学籍,现在改回成他自己了。作为一个学生,当然知道学籍的重要,可却弄不清是怎么办手续能顶替别人的名字,上学后又把名字改回去的。那到底中考的分数是吴学新考的还是杨晨考的呢?考上学的“吴学新”是什么原因自己不上学,把名额让给了杨晨呢?现在的吴学新在干什么呢?是辍学去打工了吗?

还好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们这个不算太难上的学校。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苏小鹏他们学校,我会觉得自己为提高分数拼命努力的初中三年就是个笑话。原来不用那么努力,有更轻松的冒名顶替的“捷径”可以走。也许,现在就有那么一个想上我们学校没上成的学生,他知道这事后,会觉得自己曾经的努力就是个笑话。

那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高考上大学的过程中呢?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对于我们这些不清楚其中关节的、无背景无关系的人来说,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考到一个好分数。

.

1999年5月6日……星期四……晴

.

卢小芳又占用语文自习的时间让我帮她分析该学理科还是文科。我已经把我的观点反复跟她说过很多遍了,至此我已说不出新的观点和角度,于是,把之前讲过的分析又讲了一遍。就我了解到她告诉我的情况,我是推荐她学文科的,但她仍旧说着车轱辘话问我“是选文科好,还是理科好呢?!”这样看来,她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想选理科,又担心选得不对,想找更多的人附和她,好让她更坚定自己的选择罢了。

我对她说:“如果让我分析,我根据你告诉我的情况,你是更适合学文科的,但是如果你想选理科,也没什么问题,那是你的选择,自己想好了就坚持。无论选文科还是理科,在排名上来看,对你影响都不大,但无论选哪一科,你最好现在就确定下来,摇摆不定是最糟糕的选择。”

至此,我能说的都说完了,也不想再耽误自己的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