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志愿 (1/4)

-----------------------------------------------------------------------------------------------------------------

日记:

.

2001年7月11日……星期三……晴转雨

.

高考结束已有两日,期待中的放纵与松懈却未如约而至。没有出现影视剧里高考结束后所有人疯狂欢呼、把书本卷子扔得如雪片满天飘舞的场景,倒是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有人没考好,在考场里当场就哭了。没用的卷子扔了一些,书本和重要的复习资料早就搬回家的搬回家,留给弟妹或亲戚家孩子的留给有用的人。预感没考好的人,收拾好资料,已早早开始着手准备复读了。以为的同学好友当即离别的场景也没出现。考试结束后,所有人趁着对填写的考试答案还有记忆,要准备估分和填报志愿。住读生还住在学校学生宿舍,走读生也时常去学校打探与报志愿有关的各种消息。不上课,也没人管,朋友们相处的时间比上学时更多更自由了,所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将来选一个好去处也更纠结、更忙碌了。

我讨厌估分,因为估分要再次面对考试中自己犯的错,把它们一个个拎出来分析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统计这些错会让自己损失多少分。这是件残酷、无法更改结果却又不得不做的事。这次考试不难,监考也的确不严,但严与不严对我来说并没多大不同。第一场考语文,我写完作文,把检查完填涂好的客观题答题卡远远放在课桌右上角,然后去检查其他主观题。可能由于距离远或角度反光,罗毅风几次回头都没看清我答题卡上的内容,于是他示意我用橡皮把答题卡垫成一个朝向他的角度。我心中虽有些许腹诽,但想到后面要考的英语,还是照做了。我们的交流落在监考老师眼里,他默默走到罗毅风旁,一屁股靠在他的课桌上。虽然他什么都没说,但罗毅风也不再敢有越矩的行为。我装作检查,默默收回答题卡。英语考试,罗毅风竟然只在考试结束前几分钟才做完卷子,他没时间给“黑八”传答案,对中途狗熊的暗示和一切外部刺激都置若罔闻。考数学和综合时,方荣在后面频繁踢我凳子,我学着罗毅风的态度,依葫芦画瓢把凳子往前拖离了她的控制范围。方荣转而回头去找狗熊,狗熊对她置之不理。直到考试结束收卷时,监考老师喊着不让考生跑下座位,但行动上却没有迅疾地制止。方荣借着这混乱的窗口期,跑下座位抄了几道客观题。事实证明,考前各种临时串联的“小组织”都是不足信的草台班子,基于此做出的承诺在真实的利益面前皆是浮云。一切还得靠自己!

妈妈提前两年就开始订的都市报现在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价值: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考试真题,随后参考答案也登了出来。根据参考答案预估,我英语是所有科目中得分最低的,但总分不会太低,大约在590分上下。如果预估分与实际分数出入不大,上一本没问题,但想要选个好学校或好专业,这个不上不下的分数却有些尴尬。

对于该如何选学校、如何报专业,老班召集全班开了个碰头会。他说报志愿是个技术活,不一定考得好就能念上好大学。有些分数老高的人,志愿填得保守,白瞎了多考的几十分,也有志愿填得过于激进的,明明可以上个好大学却滑了档,所以让大家填志愿要谨慎,多与家里商量,尽量多方打探信息。他建议首先要把分数尽量估精准,然后根据估分和往年一本、二本和各学校的分数线进行志愿填报。对于分数尴尬、不上不下的人,可以有两个选择思路:1、选个好大学的一般专业,就奔着好大学的名气去,只要过了学校分数线,不会卡在专业分数线上;2、选个一般大学的优势专业,就算大学名气一般,至少优势专业在行业内有话语权。这样学校分数线不高,专业分数线高,考的高分也不浪费,能转化为后期就业的优势。最后老班强调无论估了多少分,第一批志愿所有人必须报,因为总有人估分不准,估高估低的都有,报了才有机会。

会后,老班下发了十来本关于各大学及专业情况介绍的小册子给大家传阅。小册子上的字很小,密密麻麻,分门别类写着各大学各专业代码,和各专业研究内容与方向的简单介绍。小册子虽不厚,但却感觉信息量浩如烟海。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大学这么多专业,突然一下子选择多了,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看着各种理工大学、科技大学的名头,各类管理、技术、工程、经贸、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之类的专业,每个字我都认识,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可每一个选择意味着什么我却全然不知。每个条目旁的简单介绍,对我来说如同没用的英英词典,用一些我不明白的词去解释一个我不懂的词。我逐页翻阅,看似认真,其实却与抓周的孩童无异,仅凭兴趣随机记住了一些专业的名称而已。

报志愿是这段时间大家碰面必聊的热门话题。在别人问起学校和专业有关的信息时,所有人都毫无保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