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纵深穿插战术?
此战术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的话:就是在交战时,自己的部队直接深入到敌方的驻地内部,从敌方的内部打击敌人,让敌人防不胜防。
在这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已经是不同于不同于普法战争时期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军队,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模式。
眼下这个时代战争的特点是规模庞大又训练充足,部队的通讯能力、机动性和后勤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这让军队具备了旧时代军队所不具备的韧性。
交战双方也不存在旧时代一锤定音式的战争思维,而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机动战削弱对方。
以最后才在关键性战役里,一举击垮对方。
大纵深穿插战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北极熊国军将其称之为“战役艺术”,它被认为是高级将领在一场战略级战役或是基于战争层面下,协调并指挥大兵团作战,发起一连串旨在完成战略目标的战术级战役。
对此,北极熊国军有过评价:“战术是实现战役飞跃的坚实步伐,战略则为战役指明前进方向。”
作为军事领域天才的曼师坦因他当然也接触到了大纵深穿插战术的思想。
然而这一次!
是包括曼师坦因在内的所有日耳曼帝国将领,第一次现场见识到这一理论从纸面上的文字。
变成现实!
听到曼师坦因的这句话,张啸准也是吃惊的看了一眼眼前这个年轻的有些过份的日耳曼帝国将军。
不过想起少帅曾经说过,类似战术他还有很多。
甚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后的战术对付此类战术不在话下。
既然这群日耳曼帝国军官看出来了,张啸准自然也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性了。
“没错!”
“这便是大纵深穿插战术的前奏!”张啸准点了点头,他继续说道,“我们大夏国军方将大纵深战役理论将战役的步骤分为了突破、击溃和追击,并分化出了突破集团和机动集团。”
“战时,我军将在敌方地段总宽度中选择7%至12%左右的宽度,集中方面军的绝大多数作战力量,包括全部的步兵、绝大部分的炮兵、全部坦克、车辆和航空兵,其中大部分步兵和少部分坦克将组成突破集团,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选定的敌方防御地段。”
“其作战目的在于击溃敌方的防线,为后续部队扫清进攻的障碍。”
“而机动集团的目的就很简单,它们是由坦克、装甲车和摩托化步兵组成,任务是扩大突破集团打开的缺口,追击和歼灭那些后方逃窜的敌人。”
“机动集团会保持多个部队轮番对敌人展开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一旦发现敌人有后撤的企图,就会将其分割歼灭,而突破集团则在这个过程里跟随机动集团,占据敌人留下的真空地带。”
“如果遭遇到敌方的后续防线,那么机动部队就会停止攻势,转而等待突破集团突破敌方防御,而机动集团则重复之前的追击,以此类推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形成战略上的完胜。”
张啸准简单的说了几句。
虽说目前大夏国绝大多数的坦克装甲车都在外草原地区。
但对付小鬼子的军队,也不用太多的这类装备。
对原有的大纵深穿插战术进行一些应地制宜的改进,其效果可能会更加强大。
要知道大纵深穿插迂回战术使用最牛逼的,可是那支地表最强轻步兵。
然而,这支军队的火力远远不及鹰酱军,他们甚至没有海军和空军。
按照现代军事理论的推演,这支军队注定会失败,然而实战的结果是鹰酱军在这支军队面前束手无策。
眼下张啸准使用的大纵深穿插迂回战术的战术,可以无视对方的阵地,自由穿插并完全掌控战场,使自己的部队轻松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
首先是小规模的连级和排级穿插,接着发展到整个团、整个师,甚至整个兵团的大规模穿插。
地表最强轻步兵首次使用大规模穿插战术的例子,他们歼灭了某王牌部队整编师,并击毙了其师长。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对方投入了45万人的兵力,而地表最强轻步兵只有27万人,敌我兵力比为2比1。
看似敌军占据兵力优势,但经过大规模机动之后,敌军周边的总兵力只剩下13.5万人,而地表最强轻步兵却集结了20余万人,敌我兵力比变成了1比2。
这么猛的战略思想,在眼下小鬼子及其仆从军高丽军。
奉军数量远高于北洋军的情况下。
再合适不过了!
就在曼师坦因、古得里安等一大票日耳曼帝国将领,因为即将见识到这一战术而兴奋的全身颤抖、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