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1/3)

吕修远的视线,犹如探照灯般聚焦在楚弘毅身上,那目光里交织着好奇与探寻,仿佛在试图透过表象,挖掘出潜藏于楚弘毅内心深处的独特印记。他的视线在楚弘毅的眉宇间游走,又滑过那深邃的眼眸,掠过鼻梁,直至停驻在嘴角那一抹似有若无的微笑上。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一种无形的交流,吕修远正以他的方式,解读眼前这位看似寻常却暗含神秘的少年。

思绪在吕修远的脑海里涌动,如潮水般起伏跌宕,他的心中悄然升起一连串疑问:楚弘毅,你究竟是被诗书浸润的文科才子,还是被公式定律驾驭的理科精英?你的日常,是在文学社的热烈讨论中激扬文字,还是在实验室的静谧氛围里探寻真理?你的班级,是文墨飘香的人文殿堂,还是逻辑严谨的理科学堂?

这些问号在他的意识深处跳跃、碰撞,最终化作一句脱口而出的探询:“你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的?哪个班级的?”

此刻,询问的话语已飘散在空气中,而吕修远的思绪仍在流淌。他在想象中构建起一幅幅画面:楚弘毅手持诗卷,吟哦唐风宋韵;楚弘毅面对黑板,解构复杂方程;楚弘毅凝视显微镜,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无数可能的场景在意识流中交替闪现,每一个都映射出楚弘毅可能的身份与特质,每一个都让吕修远对他的认知更加丰富多元。

然而,现实的答案尚未揭晓,一切猜测仍需等待楚弘毅的回答来验证。吕修远的目光依旧锁定在楚弘毅身上,那份好奇愈发浓烈,仿佛在催促时间加速流转,好让他尽早揭开这个谜一般的少年所承载的秘密。

楚弘毅面对吕修远热切的探询,回应得如此云淡风轻,仿佛那些关乎学科归属与班级划分的问题,不过是轻轻拂过水面的柳叶,激起的涟漪瞬间消散于无形。他的声音,如清泉石上流,平缓而淡然,没有丝毫波澜,却在空气中留下了淡淡的余音,回荡着一种超脱于世俗标签的自在。

“文科。”这两个字从楚弘毅口中吐出,不带丝毫犹豫,仿佛它们早已在他心底生根发芽,无需过多思虑便自然流淌出来。他的话语中,没有对文科的刻意赞美,亦无对理科的贬抑,只是平静地揭示了一个事实——他的灵魂栖息于诗词歌赋、历史哲思的土壤之中。

至于班级,楚弘毅的回答则充满了随遇而安的洒脱。那句“还不知道呢”并非逃避,而是对未知的坦然接纳,对命运安排的从容应对。他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越常规期待的豁达,仿佛班级之于他,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标签,一个便于学校管理的符号,而非定义他个人价值与能力的桎梏。

“办理手续的时候应该会有人安排吧。”楚弘毅的话语中蕴含的自信,源自内心深处对自我复读决心的坚信,对学习效果的乐观预期。他的话语虽轻描淡写,却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他内心的坚韧与豁达,映照出他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与沉稳把控力。无论身处哪个班级,他都将保持那份执着的学习热情,坚守那份矢志不渝的求知信念,因为对他而言,真正的学习并非取决于环境,而是源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向往。

吕修远的眼眸如两颗璀璨的星辰,骤然放大,闪烁着惊奇的光芒,直勾勾地凝视着眼前的楚弘毅。他的脸上,每一个表情符号都在无声地呐喊:“大哥,你莫不是刚刚从火星探险凯旋归来?”那夸张的表情、半开玩笑的口吻,犹如一串未解的密码,试图解读楚弘毅身上那份与当下环境格格不入的神秘气息。

“难道……”吕修远的声音在空气中划出一道探询的弧线,悬而不决,等待着对方的回应。他的话语里嵌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疑问句式,像是在追问一个被遗忘的秘密:“高三的班主任没在群里发过通知吗?”这问句如同一叶扁舟,载着他的好奇,在两人之间的心灵湖泊中轻轻荡漾开来,期待触及真相的彼岸。

楚弘毅的眉峰悄然聚拢,如墨染的山峦,在平静的面容上投下一片淡淡的阴影。他的目光与吕修远相遇,交织成一片迷雾般的困惑。那雾,是他内心的写照,裹挟着急于揭开谜团的急切,也弥漫着对现实世界微妙疏离的无奈。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宇宙的勇气吸入肺腑,然后,他选择坦诚:“我,是一名社会考生。上一次走进高考考场,已是两年光阴之前。”

这一声坦白,宛如石破天惊,瞬间打破原有的疑云,让一切变得清晰起来。吕修远的目光悄然滑向手机屏幕,那里的时间数字仿佛成为解锁谜题的钥匙。

吕修远抬眼望向楚弘毅,嘴角扬起一抹笃定的微笑,那是对命运巧妙安排的感慨,也是对眼前困境即将化解的信心:“幸亏你今日遇见了我,距离截止仅剩十分钟之遥,看来连幸运女神也在为你掌舵。”他的话语如一缕清风,吹散了楚弘毅心头的阴霾,带来希望的曙光。

然而,楚弘毅的世界却在这一刻陷入风暴中心。心跳如鼓擂般狂野,呼吸如困兽般紊乱,仿佛整个宇宙的重量压在胸口,令他窒息。他的眼神,如溺水者望向无边黑夜,无助与绝望交织,凝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