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江王李元祥受封吴王,加江南道观察使,节制江南各府,同年4月返回江南,加封朱明为江南市舶司都督,3品下官衔,授以吴郡伯。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李治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李治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李治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唐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李治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于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
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显庆三年(658)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裴行俭兵攻高丽之赤烽镇(今辽宁抚顺市东),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
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五年(660),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
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
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
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
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击破百济军,杀一万多人,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显庆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灭了自己的舅舅,独揽大权的李治,此时发生了历史的惯性。
历史上这个时候,李治的目光是被辽东吸引了,为了征辽东,大唐使出浑身力气。
先打了百济,又打了高句丽,还与倭国人在白江口爆发一场大海战。
历经无数艰难,才终于征服这些国家,但最后,却白白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罗。
新罗在战争后期,便开始对大唐的后勤动手脚,以致于唐军补给困难。
趁唐军这口气上不来,新罗趁机大量吞并原先百济和高句丽的地盘,俨然成为区域一霸。
后来大唐为此,与新罗在争夺半岛控制权上,又展开无数次大战。
最终,新罗与唐军划大同江而治。
虽然唐军收复了一定的高句丽土地,但最大的战争红利,还是被新罗给弄到手了。
唐军累得筋疲力尽,耗费无数国力,但与收获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义上消灭了高句丽,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说一声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业。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业,胜过太宗,远迈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费钱粮无数,无数大唐好男儿的热血,洒在辽东之地,无法魂归故里。
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是为自己培养出新罗这样一只养不熟的白眼狼……
唐军这边还没对辽东灭火,西面的吐蕃已经纵兵杀下来了。
使得唐军腹背受敌。
那时名将苏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军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将,薛仁贵对吐蕃用兵。
却在大非川惨败于吐蕃论钦陵之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