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朱明不由感慨,自己前一世的幼稚,还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大势再造中华,真是可笑,就算你有再先进的理念、科技也没法和上下一体的君王 世家体系做斗争呀。
皇室想要限制世家,这只是两者的内部矛盾,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整个天下就是皇室和世家吃饭的餐桌,而他们吃的,其实就是这个天下的百姓所产生的利,他们会为了自己多吃点还是少吃点争权夺利,但是他们会为了让利益给百姓而翻桌子吗?当然不会。
而来自于后世的朱明要做的是什么,“开民智”和“兴民权”,这些是皇帝和世家都不会同意的。
而朱明在前一世的时候就这么干的,他觉得皇帝会支持他,但是太宗的打压,和李治的抄家,这些背后就是皇室只是拿他做筹码和世家交换利益而已,也就是那些所谓的墨家发明其实,皇家真的很在乎吗?
由此,朱明也放弃了之前想过是不是换个皇子辅佐的想法,此生不再侍君王。
父亲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
而就是那天开始,朱明也又恢复了和父亲一起的干活的生活常态。
毕竟进了城,种地,父亲是没法干了,但搓弄机关的时间到是更长了。
不过每日朱明到是多了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写字。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朱明写的字被陆柬之看见了。
就是这偶然的一看,陆柬之惊呆了。
因为很简单,朱明用的字体乃是颜真卿的颜体书法。
在现代时朱明就写了一笔很不错的钢笔和毛笔,来到古代后,钢笔就别想了,虽然在贞观十七年时,朱明好不容易搓出钢笔,但哪有一直写的毛笔老道。
上一世,在长安,朱明就是以一笔颜筋柳骨的颜体得到喜好书法的李世民的青睐,更是后来为了活字印刷又创出宋体,以及之后的瘦金体风靡一时。
而此时被陆柬之看见的就是一笔醇厚的颜体。虽然朱明因为年幼力量不足看上去有些雏嫩,但这个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的楷书还是让陆柬之惊为天人。
朱明原本不知道的是,这个陆柬之,是唐朝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外祖父,唐初书坛“四子”之一。
陆柬之自幼跟随舅舅虞世南修习,得其真传后,又学欧阳询,再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后入唐朝,曾任著作郎,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晚年有青出于蓝之誉,书名堪与欧阳询、褚遂良比肩,名重一时。
陆柬之工正书,隶书、行书人妙品,草书笔老意古,入能品。所书龙华寺额、头陀寺碑、武丘东山碑《急就章》及《五言兰亭诗》刻帖等皆闻名,今存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帖,世称“二绝”,开行楷书之先河。
而当拿出的唐代最好的颜体楷书,还不让陆柬之痴迷。
所以在与朱师古交涉之后,朱明就悲催的每日必须到陆柬之处学书法的。
当然,其实陆柬之也没什么好教朱明的,更多的就是让他连手的力量。
不过这样的生活也不赖的,朱明也每天这样的充实生活中。
而随着和父亲的机关学习,他发现,很多后世的技术竟然在这个时代的墨家就已经有研究了。
最重要的,其中一个就是,墨家关于金属冶炼和机械结构的运用已经几乎达到很高的水平。
早在近两千年前的春秋,墨子就发现了金属之间融合的秘密,特别是关于铁的不同冶炼方式。
要这就让朱明大吃一惊的呀,首先墨子提出了“端”也就是原子的概念,更提出了,陨铁之所以比一般铁坚硬是因为铁中含有不同于铁的端所产生。
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叙述了,不同的数量的比例的‘黑’端与铁混合后得出了铁的不同坚硬程度。
例如墨子所言的:
铁一黑端百二则坚则易断
铁一黑端百一则又坚又韧
铁一而无黑端则软而韧,险胜铜。
...
更记录了,混入不同金属端混合后会产生不同的金属,也就是合金的概念。
重石八分蓝釉两分,可得玄铁,火烧不变,坚韧异常。
锰石一成上,与坚韧之铁合可得无磁之钢,削铁如泥,刀斧不能破。......
同时还有多种冶金炼铁的方法,包括:块炼铁、生铁、炒钢法、百炼钢、水法炼铜、灰吹法,蒸馏炼汞以及高炉炼钢,以及一种很像是土法炼钢的脱端法
也就是用生铁通过高炉进行脱碳处理。
如果说冶金的部分已经很让人不可思议了。
再看那些机关图纸上的齿轮、链条、皮带、联轴器、滚子、斜齿轮、蜗轮、蜗杆、风扇叶、凸轮、飞轮、滑轮、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