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2、要深入黑暗,要挣扎奋进! (2/3)

r/>他们该如何走出新的路,如何创建新的国!

——————

金榜上。

盘点继续。

【1917年6月,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前夕,甲寅日刊编辑部被砸,陈度秀与李大钊出现意见分歧】

【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通过甲寅日刊与陈度秀的新青年遥相呼应,发表文章倡导民主主义,但李大钊与陈度秀区别在于李大钊认为除了抨击旧文化思想,也应该研究社会制度,在社会革命的道路上实践】

画面展开。

如今甲寅日刊编辑部已经被砸烂。

李大钊不同意解散杂志社,留了下来,陈度秀眉头紧皱。

“仲甫,现在国家这个形势,你那个《新青年》还编得下去吗?只谈思想,不谈政治,不合乎中华的实际。”

陈度秀转头,明显带着失望:“糊涂!守常,你看看当下的国民素质,你怎么跟他们谈政治!”

面对陈度秀的质问,李大钊针锋相对。

“三年之内,两次复辟,这个国允许我们提高国民素质吗?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吧!”

然而陈度秀的态度更加坚决。

“不行,我不能让你去送死,当下的中华,不需要你这样的谭嗣同!”

两人意见相左,相持不下,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陈度秀叹息着离开,一个人走在街道上,看着这些麻木的中华同胞。

他依旧坚定着自己找到的道路。

思想启蒙。

另一边。

李大钊看着窗外晦暗的天色,孤独的喃喃开口。

“思想启蒙是建立在火焰爆发之上的,必须斗争。”

空谈思想,没有政治基础的支撑,国民的素质,永远都提不上去。

而国民的素质无法提升,就没有思想上变革的基础。

这是一个死循环。

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斗争。

这一刻,李大钊的身影格外孤独,像是在漆黑的夜色中,唯一的火光。

——————

现在。

春秋。

穿着草鞋的墨翟难得没有讲课,他盘腿坐着,看着天空中的画面。

后世的所谓革命,政治,思想,他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可越是如此,他才越是明白,这个时代有多残酷,多混乱。

“李大钊,此人当真了不起。”

“他意识到了本质,那就是时代变化的残酷。”

没错,墨翟所在的时代,事实上同样残酷。

天下割据,阶层分明。

如果要打破这样的现有条件,只有斗争。

另一个边。

大明。

作为开创了一代学派的王守仁,负手立在军帐外,目光深沉。

“陈度秀不错,可终究没有李大钊那般通透,他并不知道时代的惨烈,已经让他没继续提升国民素质的时间了。”

“这种情况,必须厮杀。”

说到这,他话音一顿,有些叹息。

“只是政治战斗太残酷。”

“在这种混乱时代,他们又该如何脱颖而出?”

——————

金榜盘点继续。

【这一年,李大钊做好了面对这个残酷时代的准备,踏上了他找到的道路,斗争】

画面出现。

窗口处,李大钊就那样注视着窗外。

他看到从张勋宣布复辟开始,窗外的这条街道变了。

除了叫卖的报童,黄包车,来往的汽车,异国人之外。

有上了年岁的老迈身影,重新画上了衣衫,戴着辫子,提笼架鸟,格外自得。

有中年人甚至花钱,主动向一旁的力工车夫购买辫子。

这个时代的变化让人看的陌生,心冷。

李大钊闭上眼睛。

他想到了许多人,从谭嗣同先生开始,邹容,吴樾,刘道一...

这些人连命都不要,只为了帮这些戴上辫子,怡然自得之流争一个民主。

可现在,那个腐朽的时代,似乎又开始蔓延了。

他睁开眼,眼底的怒火已经无法掩藏。

血不能白流!

这一刻,李大钊提起笔,伴随着怒火,写下了一封信,寄给自己的好友白坚武。

“英雄淘尽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画楼。一代声华空醉梦,十年潦倒剩穷愁。竹帘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忆到万山无语句,只应共泛五湖舟。”

他低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32、要深入黑暗,要挣扎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