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堂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昏黄的烛火摇曳,映照在张大人严肃的脸上,更添几分威严。
他将那封信反复看了几遍,眉头紧锁,显然心中尚未定夺。
“传唤所有当晚在御花园当值的宫女太监!”张大人一声令下,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吴妃嫔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仿佛已经预见了顾氏和朱氏身败名裂的下场。
她轻摇团扇,姿态优雅,却掩不住眼底的злорадство(幸灾乐祸)。
顾氏和朱氏并肩而立,两人目光交汇,彼此传递着坚定与信任。
即便身处风暴中心,他们依然镇定自若,宛如两棵挺拔的青松,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随着宫女太监们鱼贯而入,惩戒堂内顿时嘈杂起来。
马嬷嬷站在张大人身旁,不停地煽风点火:“大人,这宫闱之中,最忌讳的就是私相授受,败坏风气!顾统领位高权重,更应该以身作则,如今做出这等有违纲常之事,必须严惩!”
张大人听着马嬷嬷的话,又看了看面前神色各异的宫女太监,心中更加犹豫。
他深知宫规森严,不容半点差池,但顾氏的忠诚和朱氏的善良,他又并非全然不知。
“你们可都看清楚了?当晚顾统领和朱氏究竟在御花园做了什么?”张大人沉声问道,目光如炬,扫视众人。
几个宫女太监战战兢兢地回答,有的说看到顾统领和朱氏在月下私语,有的说看到他们举止亲密,还有的说听到他们互诉衷肠……
顾氏和朱氏听着这些添油加醋的证词,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对决,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就在这时,朱氏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张大人……
朱氏向前一步,盈盈下拜,姿态优雅却不卑不亢。
“大人明鉴,民女与顾统领之间清清白白,绝无半点逾矩之举。”她嗓音清亮,如珠落玉盘,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哦?那这封信又是怎么回事?”张大人指着那封匿名信,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
朱氏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这封信,不过是有人恶意中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民女与顾统领相识于危难之际,他曾多次出手相助,民女感激涕零,却从未有过非分之想。”她娓娓道来,将两人相识的经过,以及顾氏如何帮助她化解危机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
她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敏感细节,只强调了两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谊。
她言辞恳切,逻辑清晰,仿佛一股清泉流淌过每个人的心头,洗去了心中的疑虑和偏见。
众人听得入神,就连一向铁面无私的张大人,也不禁微微点头,而吴妃嫔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她紧紧握着团扇,指节泛白,仿佛要将团扇捏碎一般。
马嬷嬷也开始坐立不安,时不时地偷看张大人的脸色。
顾氏站在一旁,深情款款地凝视着朱氏,他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默默地守护着朱氏,给她力量和勇气。
朱氏感受到他的目光,心中更加坚定,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暧昧气息,仿佛一根无形的红线,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场的众人,似乎都能感受到这股浓浓的情意,就连昏黄的烛火,也变得柔和起来,仿佛在为这对有情人祝福。
朱氏讲述完毕,惩戒堂内一片寂静。
张大人沉吟片刻,目光转向顾氏:“顾统领,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顾氏上前一步,正要开口,突然,惩戒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高声喊道:“……报……”
太监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说出完整的话:“禀…禀报大人!皇上…皇上驾到!”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众人齐刷刷跪下,大气也不敢出。
明黄色的身影出现在惩戒堂门口,皇帝龙行虎步,自带一股帝王威严。
他扫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顾氏和朱氏身上。
“朕听闻,有人状告顾统领和朱氏私相授受,败坏宫闱风气?”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张大人连忙将那封匿名信呈上,不敢抬头直视圣颜。
皇帝接过信,一目十行地看完,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这封信,朕也收到了。”皇帝将信扔到地上,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写信之人,用心险恶,意图离间朕的肱股之臣。”
吴妃嫔脸色惨白,身子抖如筛糠。她知道,自己的阴谋败露了。
皇帝的目光落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