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宣炉,必然得懂历史,更需对宣宗皇帝有深刻的了解。
若不懂明宣宗,想要精准鉴定宣炉则难如登天。
明宣宗朱瞻基乃是华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皇帝。
古籍记载:“宣宗万机之暇,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争胜。”
此处的宣和乃是宋徽宗赵佶的第六个年号,这意味着若论艺术成就,明宣宗已然能够与宋徽宗相媲美。
然而,与宋徽宗治国全然跑偏不同,宣德帝的能力更为全面且强大。
他自幼便聪慧过人,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宠爱,于永乐九年便被册封为皇太孙,他与父亲执政的这段时期更是合称为“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位时,恰逢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在已有宣德青花瓷的情况下,他仍觉有所欠缺。
毕竟那是站在祖父与父亲的肩膀上取得的成果,他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成就。于是,鼎鼎大名的宣德炉应运而生。
宣炉的材料极为珍贵,可谓是不惜代价。
传说其以风磨铜为主料,加入赤金、白银等三十三种贵金属矿物,历经十二次精炼,最终才得以制成五千尊成品宣德炉。
当然,也有说法称是三千多尊。
究竟制造了多少,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
不过,宣炉在古董鉴定难度排行榜上位列前三甲,这一点应当毫无争议。
其鉴定难度相较于元青花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究其缘由,乃是因为宣德炉没有真品传世。
倘若某博物馆或者大收藏家手中持有一件标准器,众人前去观摩一番,便能知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宣炉模样,如此一来,再鉴别赝品,自然就能轻易发现其中的破绽。
但因为缺乏标准器,这鉴定之事便陷入了困境。
当下人们对宣德炉的鉴定,只能从各类古籍文献中探寻依据。
据沈重楼的推测,宣德炉至今尚无一件令人信服的真品现世,实则与它本身的材质密切相关。
宣炉乃是铜制,且为黄铜材质。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铜这种物质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即便遭受捶砸亦难以毁坏,怎会没有传世品呢?
既然古代瓷器、名画、家具等都能保存至今,为何一个铜炉却难觅真品踪迹?
根本就不合常理!
实则不然,宣炉吃亏就吃亏在这铜质之上。
铜材固然比瓷器与木头更为结实,保存个几百上千年亦非难事。
但实际上,宣德炉的保存难度很大。
这是因为铜在古代是货币。
每逢乱世,穷困潦倒,食不果腹,铜器往往会被融掉铸钱。
所以宣炉苦逼就苦逼在这里,它甚至还不如一件瓷器,瓷器无法换钱,最多当作咸菜缸子用。
“这铜炉着实是真假难辨啊!”
手中这尊宣炉究竟是真是假,沈愈看不出来。
莫说他一个无名小卒,即便是众多收藏大家面对宣炉亦是束手无策。
盖因为宣炉自明代起便开始被仿造。
究竟仿造了多少,无人能够说清。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仿造宣炉都未间断。
完全就是数不胜数。
并且从古代传下来的某些鉴定方法,基本无用。
因为后来制造宣德炉的原班人马也参与了仿造,这上哪去鉴定去?
有的所谓的鉴定方法更是极为的不靠谱。
比如古人皆称宣炉采用风磨铜制作而成。
只要判断是不是风磨铜就可以判定真假。
这本身就很扯淡。
风磨铜究竟是何种铜材,无人知晓。
没人知晓又如何判断是否是风磨铜?
至于辨色泽,看铸工等方法,也是没有实际用处。
“奇怪,这群土耗子打的什么注意啊?
“这铜炉我都看不出问题,他们若是去欺骗那些半吊子的古玩爱好者,还不是一骗一个准?
“难道是打算将其送上拍卖会?
“可这也不合理啊!他们即便不清楚哪件是真哪件是假,完全可以一口咬定全是真的,让那些拍卖行聘请的鉴定师去鉴定。
“反正上拍前又无需支付费用,他们到底在惧怕什么?”
沈愈苦思冥想,却始终想不明白其中缘由,无奈之下,只得摇摇头,索性不再去想。
既然玉壶春瓶与这尊宣德炉都无法判定真假,沈愈决定再瞧瞧剩下的那一件古玩究竟是什么。
说不定是一件一眼便能辨明真假的物件呢?
想到这里,沈愈以极快的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