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爷接到皇上御旨打算回京复命,在天启国边境祇轶城,布兵排阵,安排边防事宜,他这一次回去,少则十天半个月,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边防的军事。
他站在城楼上,远眺着远方的山峦和河流,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舍。他知道,他必须回去复命,而且这次回去免不了一些明争暗斗,这是他最不喜欢的。
可是生在帝王家,为了活下去,为了好好活下去,这好像都成了一种本能。
他转身向身旁的副将吩咐道:“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你要时刻关注边境的动向,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要立刻向我汇报。”副将恭敬地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
即墨寒深吸了一口气,又望向了远方。他知道,这次离开,也许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这个城楼上,眺望这片他守护了多年的土地。
他转身离开城楼,身后传来副将的呼喊声:“王爷,一路顺风!”他微微点头,没有回头,径直向前走去。
在回京的路上,即墨寒的心情异常沉重。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京城将要来的血雨腥风。
回到京城后,即墨寒立刻来到御书房只见皇上头也没抬的不停伏案批阅奏折,唯有旁边的龙延香时不时的飘来几缕香气。即墨寒详细汇报了边境的情况。皇上听后十分满意。
“皇儿,你这次边境之行辛苦了。”皇上望着即墨寒,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即墨寒微微低头,恭敬地回答:“为父皇分忧,是儿臣的本分。”
“你母亲的事……”皇上顿了一下,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即墨寒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皇上接下来要说的话,必然与他那已经逝去的母亲有关。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父皇,母亲的事已经过去了,儿臣早已看淡。”
皇上点了点头,似乎对即墨寒的回答感到满意:“你能如此想,朕便放心了。你母亲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即墨寒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他知道,皇上这番话,不过是想让他放下心中的仇恨,好好为朝廷效力。而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然而,生在帝王家,有些事情,是永远无法逃避的。就像他庶出的身份,就像他母亲那悲惨的遭遇。这些,都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
“皇儿,你接下来有何打算?”皇上突然问道。
即墨寒抬起头,望向皇上:“儿臣想回封地,继续为父皇守护边境。”
皇上微微皱眉:“你可知,回封地便意味着你将失去在朝中的一切?”
“儿臣知道。”即墨寒平静地回答,“但儿臣更知道,只有守护好边境,才能让父皇在朝中安心。”
皇上满意的点点头,心中放下几分戒备,难得的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过几天就是朕的诞辰了,留下吧,陪朕过个生日。”
即墨寒心中微微一动,恭敬的说“儿臣遵旨。”
皇上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挥了挥手,示意即墨寒退下。即墨寒站起身,行了一个礼,然后缓缓退出了书房。
在离开书房的路上,即墨寒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次回到宫中,他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同时,他也明白,他必须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
回到住处,即墨寒开始着手准备皇上的诞辰。
这几天另一个,天之骄子即墨城也因为皇帝的寿辰赶回了京城,
传闻即墨城,文武双全,长得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医术更是十分的高超,尽得独孤老人真传。而且,生为太子待人却十分的亲和,常惩贪官,破奇案,爱民如子。十分的受,天启国民众的爱戴。
从小,天资聪颖,学东西十分的快。在国事上,也有许多的独到见解。
这样的孩子,自然是从小就备受关爱。八岁的时候,被武宁帝上天山拜在独孤老人名下。独孤老人,是当世奇人,能起死回生,枯木逢春。而且,在武艺上造诣很高,他称天下第一,无人敢称第二。独孤老人,年逾百岁,此生只收过三个弟子,即墨城便是其中之一。
皇上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百姓们如潮水般纷纷汇聚于街头巷尾,满怀期待地想要亲眼目睹这位被誉为天之骄子的风采。此刻的街道,彩旗迎风招展,如同彩色的波浪在空中翻涌;锣鼓声震耳欲聋,如同天籁之音在人间回荡;人声鼎沸,欢呼着太子的名讳,跪在地上恭迎太子回京。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共同营造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
在这喧嚣的人群中,即墨城骑着矫健的白马,身披锦绣华袍,缓缓从街头走过。他的面容温和如玉,笑容中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目光深邃,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透露出坚毅与智慧的光芒。
他的出现,如同清风拂面,给整个京城带来了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