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梦绕的家乡 (1/1)

1964年,李长山出生于辽宁北部的一个小镇。对于童年的家乡,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小镇的名字叫老城,顾名思义,这里是原来的县城。事实也是如此。

变化缘于铁路的兴起。上世纪初期,这里修建了铁路,为了建设方便,车站便选在了距县城约20里的地方,此地由此商贾聚集,渐成县域最大的城镇,60年代初,成为了新的县城,原来的县城,便更名为了“老城”。这种情形在东北铁路沿线较为常见。

在老城的东边,向东延伸出一条街,名叫“轱辘把街”。当地称水井上打水的辘轳为“轱辘”,轱辘把自然就是辘轳把。据说是因其连着老城,形似轱辘把,由此得名。

轱辘把街长约250米,游戏向东跨越两道沟,第一条沟距街里约100米,建有一座木桥连接两岸,第二道沟距街里约150米,这里没有建桥,而是在路下埋设两根混凝土涵管,排泄下雨时的积水。

轱辘把街宽约5米,土质道路,可以通车。两侧散布有民居,约30户左右,少则三五户聚在一起,多则十几户,个别也有独门独院的。

第二道沟的东侧,有一排青砖平房,是这条街最大的院落,称为“老发电厂”,李长山家就住这里,当时发电厂已经废弃,仅剩一间空旷的厂房,里面有一个喂牛的石槽,孩子们称其为“老牛槽子”。可见这里一度成为了牛舍。

对于老发电厂的历史,儿时的李长山并不清楚清,也没听大人们谈起过,小孩子只知道玩儿,自然没有究根问底的念头,大人也不会空费口舌跟他们讲起这些,何况他们也未必知道来龙去脉。对它身世的好奇,则是中年以后的事情。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民国初期的一位县长,曾于1914年创建了全县第一个火电厂,供县城居民照明之用。从规模推测,老发电厂就是这个火电厂。因为在李长山六七岁时,这个厂房被拆除了,随即建起房子,由两户人家居住,东面那家姓王,西面那家姓谢。按当时的家居规模,也就30平米左右,因此厂房面积也就是六七十平米左右,与当时的规模是相符的。

老发电厂的平房,是东西向的,共有11家住户。房间坐北朝南,偏向西端有个出口,一间房大小,称为“大门洞”,是进出院子的主要通道。

房子的结构是一个居住单元有三个房间,房门开在中间那间的中部,两边房间各有一扇门,也开在中间位置。

一个居住单元由两家合居,中间那间共用,称为外屋,两家的灶台、橱柜、水缸等生活用具都在这里,两边的房间为各家的起居室。

各家门前约10米范围,是自家院子,春天至秋天,夹有障子,到别人家去,须沿障外而行,从两家障子间的通道进门。秋天过后,障子拆除,院子便没了遮拦,可径直沿着窗前去别人家串门。

这排房子院子外向南约50米是一条东西向的小河。

进出院子,处了大门洞外,还有沿冲沟和小河的小路。

各家障子外边是一条宽约2米的小道,连通各户人家。这条小道就西通沟底,可以进出院子。

沿沟向南,还有一条东西向小路。居住在原厂房处的王谢两家,就夹在两条小道中间。这条小路北接两家的院门,是其出入的必经之路,南面则是农田。

在那排房舍中间处,有一条南北向小道通向河边,它起自北面那条东西向小路,也是南面那条小路的东端。小道经由王家东院墙,笔直地向南延伸。小道东侧也是农田。

沿小河岸边向东,可通达东边的道路。

那时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都在家居一两百米范围内,大人呼喊孩子回家的声音能听得真真切切,那时一里地已是很遥远的距离。

李长山对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比作一篇课文的话,那绝对能倒背如流。

西侧的那条沟,低于地面约2米,距那排房舍西端也就1米左右,这一侧的沟边被踩出一条小道,由此通往房舍前那条小路的坡道,还是挺陡的,有三四个踩出来的半个鞋底形状和大小的窝状下脚地,类似于小台阶,以方便上下。

这种陡峭的地势一直延伸到通往王谢两家的第二条小道。看来这条沟已冲蚀稳定,坡土已然坚实,十几年间没有发生过塌坡,房屋和田地稳如磐石。

再向南,沟坡就舒缓了下来,与小河的岸坡差不都,顺坡可上,无须“台阶”了。

这些舒缓的沟坡和河坡,是孩子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春天,这里是野草最先萌生的地方,孩子们便来这里寻春、挖春、踏春。

寻春就是寻找新绿的踪迹。最早破土的,是一种蒿草,叶子皱巴巴的,根很粗壮,一般出现在阳坡窝风的地方,悄然诠释着“向阳花木易为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