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章 大商书院! (1/2)

第25章大商书院!

帝辛站在王宫的高处,俯瞰着繁华的朝歌城,心中暗自嘀咕。

遥想往昔,女娲以无上神力抟土造人,那一刻,天地同庆,浩瀚功德如倾盆大雨般降下,助她一举证道成圣,成为洪荒中备受尊崇的存在。

三清更是凭借各自超凡入圣的见解与神通,分别建立人教、阐教、截教,广纳门徒,传道授业,在这过程中,汇聚的气运与功德也让他们相继超脱,成就圣人之位,主宰着三界的诸多法则与兴衰。

西方教那两位,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虽地处偏远,资源相对匮乏,却凭借着独特的教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四处奔波,度化有缘,贷款证道。

从东方大地招揽人才,吸纳气运。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也在一场场机缘造化中,功德圆满,踏入圣人之列,让西方教在三界有了一席之地,声名远扬。

如今,自己亲手推动儒道建立,孔宣立下那般豪迈誓言,手持造化笔与鸿蒙纸,吸纳诸多功德,修为更是一日千里。

本以为他也能顺势成圣,开启儒道的辉煌新纪元,可眼下孔宣依旧停留在准教主之境,虽实力强劲,却与那圣人境界仿若隔着一层薄纱,难以捅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缺了鸿蒙紫气,还是说,证道还是需要别的东西。

不过,无所谓了。

孔宣实力增强,这是好事儿。

随后,帝辛与孔宣一番商议后,决意大刀阔斧地推行文化变革。

他们齐心协力著书立说,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以及治国理政的方略、为人处世的准则一一详尽阐述,这些著作成为了日后大商学子研习的经典范本。

这些东西对于帝辛来说,并不难。

自己能成抄袭的东西太多了。

孔子的,孟子的。

朱熹的,王阳明的等等等等。

不过,帝辛也是很鸡贼删掉了一些东西。

譬如说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对于帝辛来说,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是人皇,老天不能惩罚人皇。

核心思想是孟子的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聊的差不多之后,帝辛颁布诏令,在朝歌及各大重要城池设立大商书院。这书院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庭院中绿树成荫,书斋内摆满了各类典籍。

书院不仅广纳贤师,还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旨在为大商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诏令明确规定,所有贵族子弟若想入朝为官,必须进入书院潜心学习儒学。

儒学的研习深入到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政治伦理各个层面,唯有精通儒学要义,通过严格考核,方能踏上仕途。

算是一个内部的科举。

当然,帝辛也深知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重要性,允许贵族学习别家思想以拓宽视野、丰富学识,但前提是若想为官,儒学根基不可不扎实。

与此同时,鉴于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文化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书籍不再是贵族专属的稀罕物,一些平民与奴隶也有了接触知识的机会。

如今,自己铸造货币,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郡县制,他都想在郡县设立学院,培养人才了。

按照现在这个进度,帝辛都感觉至多二十年,自己就可以广开科举了。

而孔宣受帝辛所托,凭借自身卓越的威望与学识,广招门徒。

消息一经传出,四方贤能之士纷至沓来。

辩论,讨论。

帝辛都想让孔宣招揽弟子,什么七十二个门徒,三千弟子。

出于此之外,帝辛还是特别加强了算学和墨学(物理)化学的考核。

儒学要学,理工科也不能落下。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农学。

三十三天之外,紫霄宫中。

仙雾缭绕,祥光熠熠。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三位圣人正神色凝重地围坐于蒲团之上,商讨着关乎三界气运走向的封神榜大计。

封神榜悬于半空,散发着神秘而诡异的光芒,其上符文隐现,似在等待着最终的定夺。

就在此时,一股磅礴雄浑之气如汹涌的蛟龙,陡然间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那气势之强劲,让紫霄宫都为之震颤,四周的仙气被冲得紊乱不堪。三大圣人脸色骤变,下意识地低头望去,这一望,皆惊得瞪大了双眸。

只见殷商大地之上,气运浓稠得近乎实质,化作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于朝歌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