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舅周国良管理贾玑的私房钱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这日,贾玑约见了周国良,想看看他在这些日子都投资哪些产业。
贾玑出门时,周国良已经在荣国府的大门口候着了。
“去一个嘈杂人多的地方吧,咱们舅甥俩个说起话来也方便不是?”
贾玑建议道。
“玑哥儿说的是,我早就想到一个地方了,这就带小爷过去。”
周国良笑道。
原来,周国良说的那个地方是一家酒肆,确实是嘈杂之地,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在酒肆里,舅甥二人默默地在角落的客桌上入座,点了一些酒菜。
贾玑此时对酒菜没有在意,也不急于跟周国良谈正事。
恰时有两个说书人正在唱双簧,贾玑突然对说书人的演绎有了兴致,侧耳聆听了起来。
“请问,你可知本朝开国至今多少年了?”
“掐指一算,前朝大明覆灭,国朝定鼎中原,这得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吧!”
“哟,还真被你算对了,就是刚好一百年,看来你还是懂一点的吗?”
“以史为鉴,甭说是前朝大明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多少还是要懂一点的。”
“听起来,你好像对前朝比较了解,你知道前朝是如何灭亡的吗?”
“当然知道了,前朝是被李自成给推翻的,崇祯皇帝还把自己给吊死了。”
“真够惨的,那这个叫李自成当上皇帝了吗?”
“当了没几天,清军入关了,又把李自成给灭了。”
“知道的还不少,那你也一定知道,本朝太祖是如何开国的了,说说吧。”
“话说当时,清军逐渐占领了长江以北,但在长江以南,还有南明的残余势力。”
“那我们的太祖皇帝这个时候在哪呢?”
“当年,太祖皇帝正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号召炎黄子孙光复华夏江山。”
“厉害了,厉害了,响应者一定不少吧?”
“太祖皇帝在淮南率领群雄反清,江南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的反清势力。”
“你说这个反清的民间势力有不少,那么究竟有多少呢?”
“大大小小的不计其数啊!若是要具体而言,我想重点说说其中的十二支势力。”
“为什么就单说这十二支势力呢?”
“因为这十二支反清势力就是我们至今熟知的四王八公。”
“四王八公?听说过!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在太祖皇帝的集结下,来自江南各地的十二支反清势力,趁势组建了强悍的北伐大军。”
“北伐不容易呀!还好有四王八公的鼎力加盟。”
“太祖皇帝领导的北伐大军转而逐步壮大势力,在南方建立起了新的政权对抗北方的清军。”
“北伐还没开始,这就建立政权了?”
“这不是先把南方给稳定了,才能同仇敌忾地北伐嘛!”
“这也不错,那就说说怎么个同仇敌忾吧!”
“话说太祖皇帝在金陵应天府登基立国,赐封那十二支反清势力领袖为四王八公。”
“说了半天,你还没说是哪四个王,哪八个公呢?”
“这还要我说呀?我都能一口气给你背出来。”
“甭说废话了,你倒是背呀!”
“听好了啊!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宁国公、荣国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
“说的倒是挺麻溜的,看来是真给背下来了。你还是继续说说后来的北伐吧!”
“经过太祖皇帝和先帝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所向披靡的北伐大军渡过长江,收复了被清军占领的大部分华夏土地,然而直到先帝爷驾崩,黄河以北包括前朝的北直隶仍然被清军占据着。”
“从太祖皇帝到先帝,从先帝到太上皇,从太上皇到当今,国朝历经四世。”
“先帝驾崩,就是太上皇登基了。之后,太上皇继续未完成的北伐事业,把清军赶出了山海关。于是迁都北方,以顺天府为都中京师,同时保留应天府的建制,称金陵为南京。”
...
听到这里,贾玑已经懵了,心想,怎么他们说的,自己有些听懂了,有些却听不懂呢?
于是,贾玑转头看向周国良,问道:
“他们不是在说史吗?怎么还可以加入杜撰的?”
周国良摇了摇头,笑道:
“玑哥儿是书读得少了吧?这哪里还能杜撰的?这些都是国朝新编史书里的内容,连我都看过的。”
飞卢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