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驾崩,太上皇登基。
国朝敛兵守塞,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扼守各处关隘,拱卫国朝北境。
二十五年以来,胡虏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
太上皇接连发动四次大规模的北伐。
直到一年多前,漠北胡虏突然集结,进犯国朝北境。
太上皇第五次亲征胡虏,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胡虏鞑子的夹击大败。
义忠亲王水深,
东安郡王穆莳,
荣国公贾代善,
锦乡侯韩豫,
齐国公陈翼之子世袭一等将军陈赢,
缮国公之子一等将军石埙,
修国公侯晓明之子世袭一等将军侯益,
治国公马魁之子世袭一等将军马荣,
理国公柳彪之子世袭一等将军柳成,
镇国公牛清之子世袭一等将军牛铉,
平原侯之子世袭二等将军蒋全安,
定城侯之子世袭二等将军谢瑄,
襄阳侯之子世袭二等将军戚维桢,
景田侯之子世袭二等将军裘存德,
保龄侯之子世袭二等伯兼兵部尚书史鼐,
以上群臣跟随太上皇远征,皆死于混战中。
只有神武将军冯唐、兵部侍郎王子腾、文选郎中史鼎等数人侥幸逃出。
高级文官损失惨重。
太上皇突围不成,索性跳下马来,等待就缚被擒。
皇帝被俘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师,举朝震动。
京师城内人心惶惶。
皇太后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
以东安郡王穆臻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金陵。
兵部侍郎王子腾则反对迁都,晓之以迁都的利害,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之根本。
工部尚书和诸位内阁大学士都赞同王子腾,廷议固守京师。
在皇太后的支持下,王子腾临危受命,行尚书之职统领禁军,加强京师守备,进入作战状态。
因嫡皇子年幼,皇太后只好命庶出的皇子监国。
文武百官恳请皇太后支持监国即位,遥尊被俘的那位为太上皇。
胡虏挟持太上皇攻城略地,王子腾奏请拥立监国为帝,使得胡虏大可汗的阴谋不能得逞。
兵临城下,皇太后只能准奏。
如此,庶出的皇子即位等级,便是那位当今圣上了。
京师都城有九门,布置防守的兵力远远不够。
王子腾急调直隶周边的备操军,以及运粮的官军,使京师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人之多。
供应京师的粮食有数百万石储备在东郊,可供京师一年的食用。
这些粮食是京师保卫战的重要物质保证,若是无法运到京师,只怕被胡虏掠夺。
有人主张烧毁这些粮食,王子腾不同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运粮。
重赏之下有勇夫。
对运到京师二十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以资鼓励。
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不日完工,军心大振,民心稳固。
两个月后,胡虏大可汗挟持被俘的太上皇,率领大军南下京师。
这日,胡虏大军仅用十日的时间,便进抵京师城郊。
胡虏大可汗挟持太上皇到京师东直门外的土城,要求王子腾等将领亲自出迎。
王子腾识破阴谋,主动出击,严令不准开城。
胡虏抵达京师城外仅五日,就开始畏缩不敢战了。
胡虏大可汗挟持太上皇由京师向北境撤退。
三日后,胡虏残部撤到关隘,随即退回漠北去了。
蛰伏数个月后,胡虏大军挟持太上皇,再次卷土重来。
驻守北境的国朝将士,同仇敌忾,坚守各处关隘。
紫荆关的黑云都全军战死,仅贾珫幸存。
贾珫重建黑云都,一鼓作气,奋勇杀敌,击退了胡虏大军。
在兵部尚书史鼎从中斡旋之下,二人终于合力迎回了太上皇。
胡虏遣使纳贡、投降归附,北境的大患暂时得以清除。
国朝与漠北胡虏干戈止息,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
...
就在贾珫昏昏欲睡之际,太上皇突然拔高音量,问道:
“贾珫,你自幼被父母遗弃,你恨他们吗?”
“恨?没有感情,何来的恨?”贾珫说。
“不恨?”
“不恨!”
“如果他们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