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群内。
【李凡:虽然朱棣起兵了,可是没人看好朱棣。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大明藩王的实力完全不足于和中央抗衡。
朱允炆短短几个月就削了五个藩王,而且没有遇到多少阻碍,难道是藩王们不想反抗们,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燕王虽然是诸王之首,可是他的影响力也局限于北平一番之地,手里的军队也不过数万之众,而且这些军队一开始的指挥权并不在朱棣手里。
所以严格来说朱棣决定造反之初,手里仅仅只有八百府兵。
而朱允炆手里握着一百多万中央军,可以说这要他不乱操作,完全没有失败的理由。】
【汉武帝刘邦:所以当时的局面朱允炆只要什么也别做,只要死死的盯着他的叔叔们他就已经赢了。】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老朱驾崩前已经为朱允炆设计好了一切,只要朱允炆保持老朱的设计,他就不会输!】
【宋太祖赵匡胤:可是朱允炆偏偏觉得老朱的设计有问题,非要削藩,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
大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群里的内容也是十分无奈。
他未来竟然选择了让朱允炆做皇帝,那么一定会为朱允炆扫清一切障碍。
可是不怕富二代不作为,就怕富二代瞎作为。
朱允炆明显就是那种有想法每能力力,却又喜欢瞎搞的存在。
.........
【李凡:完全控制北平地区后,朱棣继续南下。
与此同时应天府内,建文帝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向天下藩王发去讨贼檄文,宣布燕王朱棣为‘逆贼’号召天下藩王起兵共伐之。
另外朱允炆也打算派出大军北上讨燕。
只是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允炆上位,临终前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杀殆尽,能打的大将更是被逐一清算。
最后朱允炆不得于只得让已经六十五岁的长信侯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燕王。
之后又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有命令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指挥使盛庸等人率军并进。
只是接下来朱允炆的骚操作又来了,他竟然对北伐将军们下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
【明太祖朱元璋:蠢货,这他么就是一个蠢货,都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了,这个时候他给我讲起了仁义,早干嘛去了。】
【汉高祖刘邦:这个朱允炆他是不是傻了啊!这种时候他和朱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这么说你让你手底下的将军们怎么办,这个朱棣是杀还是不杀啊!杀吧!皇帝可是说了‘毋使朕有杀叔之名’,不杀吧!难道等着战场允许敌人杀我们不允许我们杀对方。】
【汉武帝刘彻:高祖啊!你只是看到了第一层,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战场上刀剑无眼,朱棣在战场上一个不小心死了,那头功肯定是要落到耿炳文身上,而朱允炆有不想被杀叔之名,这个锅岂不是只能让耿炳文来背了。】
【唐太宗李世民:朱允炆此举看似仁义,实则是面厚心黑,最后朱棣要是死了,他为了保全自己所谓的名声,一定会让耿炳文来背锅,到时候他完全可以对外声称自己已经下令不杀燕王了,完全是耿炳文自作主张的。】
【宋太祖赵匡胤:耿炳文只要不傻就应该知道,这一战打输了他可能会死,但是打赢了杀了朱棣他必死无疑,这一战一开始朱允炆就已经自己给了朱棣一张免死符了,不用打朱棣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始皇帝嬴政:朱允炆这一顿操作,完全就是】
群里的皇帝们完全就被朱允炆的操作给气笑了,你说朱允炆仁义吧!他之前对他的那些叔叔们那叫一个狠啊!这个时候你又跟朱棣将仁义,你这前后矛盾的操作,不就是假仁假义吗?
.........
大明永乐年间。
朱棣看到这里心里也是对朱允炆那叫一个感激啊!要不是朱允炆这道旨意,好几次朱棣都九死一生了。
“我的好侄子,看着这件事的面上,不管你跑到了哪里咱都要找到你。”
.........
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
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
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