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群内。
【李凡: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惊人的相似之态。
王朝盛世得以延续的时间往往都是短促的,恰似一个人的生命,即便其伟岸至极,熠熠生辉,最终仍会在时间的雄浑力量面前俯首称臣。
巅峰过后,必然要走下坡路。
永乐二十二年,年已六十四岁的朱棣踏上了他第五次亲征漠北的漫漫征途。
此时的朱棣,已从那个壮志凌云的帝王,变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迟暮老者。
自靖难登基的二十载岁月里,日日夜夜对父亲兄长的愧疚之情,驱使着朱棣不停地开疆拓土,满心渴盼能铸就盛世华章。
朱棣的那份倨傲,促使他必须向世人证实,他,不逊于自己的侄子,他的靖难是正确无误的!
他既是上天钦定的骄子,亦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最终朱棣达成所愿,大明崛起为强盛的帝国,盛世也如期而至,然而朱棣却不再是那个所向披靡的自己。
征战沙场、肃清荒漠的岁月诚然令人心驰神往,但漫长的战火生涯早已令他心生倦意。
朱棣还是拖着精疲力竭的身躯,决意展开最后一次亲征漠北。
此时的他,仿若当年的父亲朱元璋一样,在生命的终末时刻,仍旧惦念着再为子孙谋取些许福泽。
那就再为他的子民们奋力征战一场吧,身为君父,这天下之人皆为他的子民!
这是他的使命,亦是父亲当年亲手交付于他的重责。肃清漠北,扫平敌军。
生于战火,亦逝于战火。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朱棣在大军回营的路途之中终结了自己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于世人看来,一位帝王殒命于行军途中是悲哀的,是困苦的。
然而对于永乐大帝老说来说,这乃是独属于他的浪漫。
朱棣,在历史长河中更像是一位将军风范的帝王,也是唯一一个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帝王。
此般功绩对于皇帝来讲,堪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世人时常思索,永乐大帝朱棣到底是怎样的人物?
从藩王起兵造反,到继承皇位,继而五征漠北,六下西洋,开创永乐盛世。这样的帝王,必然是一位极度强势的王者,一个能够纵横捭阖天地间的豪杰。
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笃信。
真正的朱棣是一个既脆弱又坚毅的人。
回溯他的一生,不禁令人感慨万端,心怀怅惋。
由于靖难篡权,承受着天下人的谩骂,他畏惧这些声音,只因这些声音会让他深陷愧疚的深渊。
他忌惮反对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或许会像曾经的燕王一般起兵颠覆当下的他。
故而朱棣铲除了所有忤逆自己的声音,抹除了朱允炆的帝号,篡改了历史的痕迹,妄图掩盖自身的罪责。
但是历史永远都是公正无私的,历史会明晰无误地记录下事实真相,他的罪行,他的恐惧,包括那些反对他的声音!
虽然功绩永远无法全然遮蔽当年犯下的过错,但是功绩却能够超越它。
拨开历史的重重帷幔,世人能够明晰地望见当年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男子,那个缺乏自信、面色惨白、犹如惊弓之鸟的中年男子。
那个因夺位的罪名,这一生都不敢停下步伐,片刻不得安闲,上马能够开疆拓土,下马能够治国安邦的永乐大帝!】
......
李凡在群里发了永乐大帝的画面。
晚年的永乐大帝骑着白马,灵魂走进应天府皇宫。
进入大殿中,永乐大帝站在洪武皇帝的画像面前,此刻的永乐大帝身上没有永乐大帝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一个彷徨的孩子,做错了事情后小声地向父亲诉说自己心里的委屈。
“爹,我马上我马上就要来见你们了,爹,我成了咱们老朱家万古不易的贼了,爹你们不会怪我吧!”
永乐大帝小心翼翼的看着朱元璋的画像,将死之人似有千言万语要向最亲的人诉说。
可是最后却只是张了张嘴,叹了口气道。
“爹,我其实挺害怕下去见你们的,我害怕到了下面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还有大哥交代啊!”
永乐大帝说完以后自嘲的笑了笑,转身离开了皇宫,来到紫金山上。
站在紫金山巅上,看着眼前的万家灯火,看着盛世大明,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热血少年。
永乐大帝张开手臂,想要抓住吹过的清风,想要抓住流失的时光。
可是终究他们什么也抓不住。
“大明,大明啊!”
“世人只知道我朱棣靖难起兵是乱臣贼子,可是他们不知道我朱棣宵衣旰食,在战场上爬冰卧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