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出一半银票给他:“明天去打听一下长乐馆的黑市位置,记住不要打听关于本道的任何消息。”
张子崖自然明白他的用意,总算开始寻找花千金买他人头的黑手了。张子崖欣然接受银票,这些都足够他在青楼连吃一个月肉了,当然消费品质中底,顶级的他目前还没那个财力。
翌日
农历九月初一,天微亮,余尚书就差丫鬟端水伺候赵正立更衣,穿戴整齐到大堂,余斌瞧见精神焕发的青年很是满意,然后出门坐上静候多时的两顶轿子,余尚书在前,赵正立其后,披着月光跟晨光交汇时段朝皇宫赶去。
几人出了尚书府踏上宽敞御街,两边高低起伏的阁楼沿街而建,尽头是一片宏伟宫殿群,朱砂红墙,琉璃黄顶,标志性的帝王色,远远看去仿佛与天地接壤。
足足走了半个时辰,轿子在宫殿宣德门停下,余下路程百官徒步,众多朝臣手持面圣笏板,身着紫、绯、绿等朝服,腰间挂金鱼、银龟等腰袋,头顶乌纱灵活晃动,宽敞朝服两袖清风摆动,好不气派。
按当朝官职品级,三品以上为紫袍,五品以上朱砂绯袍,七品以上绿袍,九品以上为青。
而早朝仅限五品以上进殿,七至九品没召见不可入殿。
召见面圣又分三层讲究。
一为入朝不趋,传唤之人品级不够得弯腰屈膝低头入朝,想要挺直腰杆昂首阔步需三品以上,或被皇帝特许。
二为赞拜不名,直呼其名为不敬,荣誉傍身官职显赫者才配称呼爵位,以表帝王的尊敬。
三为剑履上殿,地位显赫尊贵者才能携佩剑;穿靴子入殿。
兵部尚书余斌位居三品,紫袍加身,佩金鱼袋,气质格外出众,他下了轿子戴正乌纱吩咐赵正立在宫外候着,等会儿听传旨入宫,赵道长点头应答,交代完余尚书随众多官员进殿。
大清早朝臣入宫都瞧见宣德门站着一位俊俏男子,八尺身高让不少官僚走到近前仰望打量,时而个别冲他微笑,大部分都只瞧上两眼,不再理会,三五成群窃窃私语进宫,直到门口剩下赵正立跟两个卫兵。
当太阳升起第一缕光芒时宫内敲响一声钟鸣,而后隐隐听见群臣参拜的声音“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正立约莫等了一个时辰,而后宫殿内传来宦官嘹亮嗓音:“传!青城山赵正立进殿!”
“传!青城山赵正立进殿!”
“传!青城山赵正立进殿!”
数百步有人重复,一直从宫殿传到宣德门外,赵正立根据声音判断,恐怕足有一公里之远。
显然目前赵正立等级达不到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资格。
他捋了捋衣服,低着脑袋小步走进宣德门,踏在空旷御道之上,两旁十步一兵,百步一哨的仪仗兵个个腰佩弯刀,手立长矛,如同雕塑一般屹立。
路很长,他独自一人阔步不紧张是假的,毕竟那里面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以及举足轻重的群朝百官,说不定豪投千金要他脑袋的官僚就在其中。
他登上最后一段台阶,足足走了一刻钟。映入眼帘是雄伟大殿,匾额写着“大庆殿”三个金灿灿巍峨巨字,百官在殿内分两旁站立,静静看着他脱靴卸剑跨入大殿。
百官在打量他,他虽低着头,神识已从百官脸上扫过,微笑、不屑、面无表情低着眼帘皆有。
百官多数留着胡子,胡须是外在形象的象征,都梳理井然有序,黑的白的全有。
官员年纪最小也有四十多,那一双双浑浊老眼给赵正立第一感觉就是“一群老狐狸!”
细想也是,能站在这个殿,谁不老奸巨猾?估计余尚书也是油滑老臣,不然怎能得到老皇帝宠爱。
赵正立低着头,余光扫了眼端坐上方的龙椅之人,皇帝很老,白须白发,着龙腾黄袍精神极佳,那种藐视天下的王气让赵正立快速收回目光,他并没有吃惊,因为帝王都有龙气加身,还有国运护体,这便是“龙威”。
赵正立恭敬跪膝叩首:“青城山赵正立叩见陛下!”
老皇帝微抬手臂:“赵道长平身!”
赵正立闻声站起:“谢陛下!”
皇帝老眉微皱招了招手:“小道长站近些,让朕瞧瞧,外边传的火热,说小道长俊朗英姿不凡。”
赵正立朝前走了买了几步,老皇帝看清他模样一怔,随后拧着眉头问:“小道长真是蜀地之人?”
还没等赵正立回答,旁边一位身穿紫袍老者接话:“回陛下,老道核实过,他确确实实为蜀地人,是青城李天人羽化时收在山上第七弟子,这一点青城山六位道人可以作证。”
赵正立朝他望去,是个身穿紫色道袍的老道士,银须鹤发,怀中抱着一把拂尘,即便跟皇帝对话没只微微拱手。
老皇帝这才放弃追问:“既然赵天师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