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科的学生,自然就是去两大水稻研究所。
赵祯没有辜负他们,这些学生也都拿到了丰厚的报酬。
纺织科的学生去了大名府的北京羊毛研究所。
茶叶科的学生去了徽州茶叶研究所。
算数科的学生,路子就很广了,不管是水泥研究所、火药研究所还是玻璃研究所,都可以过去。
赵祯清楚数学在这些研究所的作用。
良好的数理技术,才能推动科学技术朝着更加严谨的方向前进。
至于去各大商会的,赵祯也不拦着。
大宋的很多商会,他赵祯也都是占了一部分的。
但现在,他要在三年级学生中,选派一些学子,前往各州府,将这些年所学的一些通识知识,传递给大宋的幼童少年。
在格物书院中,各个科系的学子不仅要学习本科系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通识知识。
包括天文、地理、算数、哲学……
这些学生的知识量,虽远远不如九年义务学生的水平,但面对这个时代的人,已经超出很多了。
只是,相对去研究所和商会,传道授业实在是辛苦,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得不到世人的理解。
甚至会遭致士大夫文人的攻击。
毕竟,在这个儒家文化的世界,传播这些通识知识,是不与主流相合的。
这些要传道授业的学生,更像是在异域的传教士。
充满着不确定!
外面不是学院,学院有着赵祯的保护,是自由的象牙塔,
但外面,还是传统的儒家世界。
但是,赵祯真的需要这些学子,开始天下传播知识了。
他需要这些种子,将格物学院的知识传递得更远更广。
这样,未来他赵祯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帮助他建设大宋。
赵祯明白做这件事的困难。
只是赵祯将这事通过各科系传递给学子后,却得到了所有学子的疯狂支持。
几乎三年级的学生都在报名!
远超乎赵祯的想象!
即使赵祯对着众学子已经强调了这项任务的困苦危险,但还是抵挡不住学子的热情。
虽然赵祯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三十年,但是他还是没有理解这个时代的土著对传道授业这项事业的支持认可。
特别是要向世人传播新的知识学说。
在这些学子看来,他们即将做的事,正如当年至圣先师孔子所做的事。
赵祯无奈地摊了摊手。
既然如此,那他只能笑着接受了。
这又是一件足以改变大宋的大事。
“合该庆祝一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