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1/2)

公元2002年,封神博物馆内。

高级研究员谢国瑞,身穿白色工作服,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

咚咚咚……

传来一阵激烈的敲门声响。

谢国瑞通过玻璃窗,看见同事吴俊宏站在门口,就赶紧起身开门。

“国瑞,听说你有新发现。”吴俊宏一见到谢国瑞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谢国瑞与吴俊宏两人都是封神博物馆研究殷商时期古董的狂热分子。

“快快请进,进屋里再说!”谢国瑞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他将吴俊宏让进了屋,就急急忙忙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博物馆内,珍藏了一本殷商时期的竹简古书,上面记载有宇宙八卦灵源探秘法。

谢国瑞着迷于书中关于穿越时空的描述,便开始潜心研究空间转换原理。

经常涉猎于易经佛理的吴俊宏,听说这个空间转换原理之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与谢国瑞展开了兴致勃勃地讨论。

吴俊宏相信易经八卦即为宇宙空间的呈现,曾经就对谢国瑞多次说过:

“太极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也就是说,当大空间被分割成无数个小空间时,通过一层一层递进衍化的程序将每个空间隔离起来。

“简单地说,易经的八卦指的就是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建立河图三维立体坐标图,则三维空间形成八个区域,而其中的一个三维空间区域是人类所居住的世界。”

……

这些《易经八卦》上的理论,吴俊宏解释得清清楚楚,因此谢国瑞记忆犹新。

今日谢国瑞打电话请吴俊宏来办公室商讨,没有想到吴俊宏撇下手上的工作立即就赶来了,这使他有点儿激动。因此在见到吴俊宏之后,便将这沓厚厚的古书竹简递了过去。

谢国瑞说:“竹简古书里记载,佛陀弟子从一个空间穿越到另外一个空间。我猜他必定是找到了穿越时空的方法。刹那间就可以完成,说明三维空间是叠加在一起的。不然他不会这么快做得到。”

吴俊宏听得明白,补充道:“你的意思是说,在极短的时间内,穿梭于三维空间里的不同年代与空间,可以任意回到过去或者未来。”

“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谢国瑞说,“不过,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到的四维空间,只是意识形态的进进出出,人体穿越可不行。假如人体能够穿越的话,更是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

“但是,爱因斯坦早已验证物质与能量互换是可以的。”吴俊宏反驳道,“比如,气功大师可以隔空取物,将物体从透明的杯子里移到自己的手中,这就是物质与能量互换规律。”

这种物质与能量互换的神奇能力,在当时刮起了一阵旋风,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兴趣爱好者投入其中研究。

吴俊宏也不例外。

他坚信佛教中关于气功修炼法门是不容置疑的,以意识的力量改变物质位置移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吴俊宏说:“若是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隔空取物,应是先将物质分解成不占体积的光子能量团,然后穿过杯子,再将其回收重新组成原先的物体,最后才出现在气功师的手中。”

“你说得对,正是如此!”谢国瑞赞赏道。

吴俊宏看见谢国瑞对此着迷得像小孩子那样天真无邪的模样,不由得笑道:

“说来说去,到底还是纸上的科学理论,谁都没有在实践中实现过,是吧?到现在为止,也从来没有人发现物质与能量互换的途径是如何取得的?”

“嗯,是的。但是没有实践,并不代表科学理论不成立。”谢国瑞严肃地说。

吴俊宏的研究方向虽是考古专业,但他对科学理论同样感兴趣。因而思维经常受到科学理论的影响,判断事物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吴俊宏翻开手中的竹简,连续看了好几片,看见其中有一片上绘制的图形。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可以看出画的是类似占卜用的甲骨文。

甲骨文并不清晰,吴俊宏看得既仔细又专注,又用放大镜观察,直到看得头昏眼花,仍然不知甲骨文写的什么内容。

幸好旁边还有一行小注释,依稀中似乎还能够猜出八九不离十。

“这个竹简,内容丰富,值得好好研究!先别急,慢慢琢磨,”吴俊宏喝了一口茶水,拍了拍谢国瑞的肩膀,“我还有其他事先走,以后有空再探讨。”

谢国瑞点点头。

谢国瑞与吴俊宏一有空就在一起共同研究穿越理论以及实践。

这样研究了数月,终于有了大致清晰的轮廓。

穿越或者转移时空,需要巨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