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1/2)

三天以后,小纣王紧急召见包括闻天与韩变在内的所有文武大臣。

自从父亲纣王自焚以后,商朝随即灭亡。小纣王无时不刻都想着为父王报仇雪耻,想着复兴商朝大业。

在中国历史上,纣王一直被公认与夏桀齐肩的暴君。

纣王能言,善辨,口才过人,但文过饰非,聪明自负。

他能把别人正确的意见用歪理邪说驳回去;能把自己的过错用动听华丽的语言修饰成功绩。

常向群臣夸耀自己,天下没有人比得过他。

好话听不进,乐于听信谗言,贪图享乐,荒淫无度。

正因为如此,被人称为纣王。

历史上,对于国君的称呼,夏代称“后”,商代称“帝”,周代称“王”。

“纣王”的称呼,并不是商代当时的称呼,更不是纣王帝辛的名字,而是后人尤其是周代对纣王的叫法。

而且,“纣”是一个恶名,只有那些缺少仁义的帝王才称为“纣”,也可能是周代人给他取的恶名谥号。

纣王统治这段时间,被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加上幻想的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为《封神榜》。

不过,后世有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对纣王的负面评价,是后世不断累加起来的。

先秦文献对纣王指责并不多,甚至有的还称颂之词,比如聪颖勇武、才华横溢、难得的明君……

但随着时间推移,指责纣王的词语越来越多。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说过,纣王并不是像某些记载那样十恶不赦,只不过是将天下帝王所有的恶事都强加在他身上罢了。

此话有一定道理。

不过,纣王到底是如何品性,本书不作评论,暂且仍然按照历史上对他恶的评论来记述。

有一次,纣王与妲己两人看见一老一少在过河。

老人行动迟缓,而小孩子很快过了河。

纣王问妲己是什么原因?

妲己对纣王说:“小孩子骨髓正兴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冷。”

纣王不太相信,就叫人将这一老一小抓来,用斧头砸断他们腿骨,以验证到底是不是这回事。

这里说到的小纣王武庚,是纣王的小儿子。

小纣王比起他父亲来,稍微收敛一些。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这几年,姬发频频对小纣王发动试探性进攻,大至军事摸排偷袭、经济上封锁压制;小至商贩争执、百姓吵架葛烈,无不考验小纣王的耐性。

小纣王必须要忍让,因为他在等待时机或者说战机。

闻天曾经预言有非凡使者降临,可以帮助他打败姬发。

小纣王等的,就是这一天的到来。

他盼望闻天预言成真,使商朝得以重振与复兴。

但是此刻,小纣王紧急召集大臣的原因是,姬发派人送来了战书给小纣王。

战书内容不长,极其简单,不足三十字。

小纣王令人宣读:“奉上天之令,讨伐罪行,替天行道。吾将率领十万余兵力,愿与之相会猎于琪邑。”

战书宣读完毕之后,每个人心情不一样。有好长一段时间,所有人都保持沉默,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表态。

小纣王用眼光扫视群臣,见众人皆不出声。

群臣中有人害怕了,毕竟姬发军队有十万之众,向琪邑扑过来。

战书所列军队数量,虽然有可能是虚假的,是借以吓唬人的,但还是有人会吓倒的。

果然。有的大臣出列,向小纣王建议:

“大王,姬发军队数量庞大,而我军只有三万余人,终究是寡不敌众,而且准备并不充分,不具备打仗条件,不如给姬发回信,找借口拖延时间,我军准备充分之后再接受挑战。”

小纣王听闻此言,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原先以为会群情激昂,没有料到大臣们的信心这么不足。

面对这样消极的情绪,这仗还应该怎么打?

小纣王转头再次命令闻天为战事取龟占卜,可是闻天面露难色。

因为上次占卜就已经失败,再次占卜可能也没有多少效果。

小纣王觉察出闻天脸色不太好看,就误以为是谢忆萱的玉石所带来的烦恼,就问闻天道:“你们把那个奇女子带到哪里去了?”

闻天觉察出此事应该是藏不住,因为小纣王为人阴险狡诈,而且眼线极多。

虽然小纣王不可能时刻盯着自己,但眼线跑得快,即使不在身边,小纣王也能够时刻掌握自己的动态。

在小纣王的眼皮子底下,想要做一件秘密的事,真的是难上加难。

对小纣王来说,大臣的一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