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变其实是想救谢忆萱,因为她帮了他,在战场救过他的命,他欠她的,他不能不对她见死不救。
人嘛,总是要讲感恩与情义的。
他也相信谢忆萱是善良的,打心眼里相信她没有任何恶意,况且他还相信她身上还有某种说不清楚的超然能力。
因为占卜仪式,在殷商人心目中,从来都是神圣而崇高。
只能由天官、太师或者巫师等德高望重者来操作,且这些职位的人多为世袭制,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按照现代人来说,是要有资格证的。
而巫师等人,他们天生都拥有这个资格证的。
其他人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操作资格。
如果由不具备资格的人来操作,那么就是犯了大忌。轻则坐牢,重则杀头。
况且,现在处于关键时刻,正当敌人攻击的敏感时机,大王行事如此谨慎,对她如此惩罚,还算是轻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韩变对谢忆萱说:
“我是想救你,可是你闯下了大祸,眼下肯定救不了你。如果你不想坐牢被关押,必须要赢得大王的信任。只是让我相信没有用,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力。”
谢忆萱不再哭。
尽管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女人有力“武器”,但现在又没有外人,哭给谁看呢?
因此现在哭,是解决不了问题,或许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糟糕。
她以祈求地眼神说:“好吧,你让我怎么做,才能让大王相信?”
韩变一时说不清楚,只得保持沉默。
她突然有些生气,天真地问:“要不,我出钱,赔他们乌龟,赔十只。这下总是可以免除坐牢了吧?”
韩变急了,尽量压低声音,避免其他人听见,也有些气愤地说:
“你怎么到现在还这么执迷不悟?你没有看清眼下的形势啊!这不是赔不赔的问题,而是大王现在怀疑你是姬发派来的。”
随后,韩变向谢忆萱详细介绍了姬发(周武王)与商纣王之间几百来的恩恩怨怨。
周本来是商王朝的附属国。
开始的时候,商王朝与周国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密切的。他们彼此联姻,娶妻王室。周王曾经还被商王封为“牧师”。
后来,由于周日益强大,不怎么屈服于商。商王文丁便将不听话的周王季历杀死,这样周商矛盾开始显现。
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也是姬发的父亲)因起兵为父报仇而攻商,以失败而告终。
姬昌就被商纣王囚于羑里达七年之久。
纣王虽然凶狠残暴,但只知享乐,胸无大志。
姬昌手下大臣闳夭挑选了一位绝色美人与几十匹骏马,另加奇珍异宝,亲自带人到朝歌送给纣王。
纣王最喜欢美人,情有独情,就对闳夭说:“一个美人就足够我的喜欢的了,何必再送其他的呢!你们要是早点这么识趣,我早就把姬昌放了。”
姬昌回到周的都城西岐以后,仍然没有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但因为实力无法与商抗衡,所以并没有立即出兵攻打商朝。
他积极为灭商而准备:
第一,宣扬德教,修德行善,政治清明,人人谦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岐山的百姓,如果有了过错,执法者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牢房,被惩罚者主动呆在里面接受惩罚,不会逃跑,直到期限已到才自觉“出狱”。
如此,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赢得百姓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姬昌有稳固的群众基础。
第二,发展经济,鼓励耕种,关心百姓疾苦,使得经济发达、国强民富。
第三,招贤纳才,礼贤下士,寻访能人,重用姜子牙、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括等贤者。
同时,姬昌向纣王发起外交与政治攻势,千方百计扩大影响,以此赢得更多诸侯支持。
主动献出洛西一带的土地,以此作为谈判条件,请求纣王废除酷刑和家族连带等法律,以争取更多百姓拥护。
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在孤立纣王,使纣王失去群众爱戴的基础。
商王本来就对附属的诸侯国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姬昌如此这样做,抬高了自己,贬低了纣王,促使纣王与各诸侯的矛盾加剧。
一时间,远纣王,亲周王,成为各诸侯的共识。
诸侯之间有了纠纷,不去找纣王调解,而是去找周文王姬昌处理。
比如,虞国与芮国相邻,因土地问题发生争端。
本应该找其共主商王决断是否,但虞国与芮两个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