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2 师法泰西 (2/3)

患不至于危及头胸,事或尚有可为。”

吴又问何为劲旅,李布衣言:“单兵而言,能与金兵对战而不落下风;全军而言,甲扛得住金矢,军阵顶得住金兵步骑死冲猛冲,做得到则为强兵劲旅!”

吴不由得嘴角微扬,李见之曰:“兄台莫非以为此为易事乎?”

吴说:“建虏有善射之兵,大明亦可练之,此又有何妨?”

李答曰:“一张良弓一年方成,一名良弓手三年不成,马弓手则需更长时间磨练。建虏自老奴十三副铠甲起兵至今三十余年,才练成十万强军。虏攻势甚急,每年秋冬必至,刻不容缓。大明当前是既无从容练兵之时,又无从容练兵之力。九边诸将中不乏将门世家,手不释卷读《纪效》《实纪》者亦大有人在,仍不免败亡,何也?建虏夕发朝至,流寇降而复叛,大兵两面作战,疲于奔命,精兵强将未成即又陷没散尽也。”

吴曰:“此即为先生所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乎?先生有何良策?”

李曰:“以骑射制骑射本是正道,但如今已非早年间。今边事日渐急迫,辽东前线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各处整军备战都在伸手要钱,军事战争乃财政黑洞,何况大明连败之下,财政怎能不捉襟见肘,甚至有朝廷拿不出钱,九卿捐多年俸禄乃至家祖产以助军饷之怪事。而今再练骑射无异于吃光种子以图一饱。现唯有学泰西之法,以步制骑是正道。泰西长兵手三周可成,铳手三月可成,以此组成军阵与建虏打消耗战,建虏人少,日久必不可持。大明之军竟效法之,或能重挫建虏锋芒,之后逐渐恢复气力,生机可见。”

吴稍点头,又问泰西在何处?李解释说葱岭之西去万里,有一形胜之地,幅员与中国相仿,但地理远胜之。其地四洲汇聚,五海环绕,物饶民丰,各国虽面积不大但互通有无,交流频繁,故而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皆孜孜进取,堪称世界翘楚。

吴问中土比之如何?李大笑曰中原人自以为天朝上国,视境外四方之人为夷虏生番。谁又知泰西埃及国兴建五十丈高之石质巨塔时,中原既无国家又无文字,乃处于有巢氏燧人氏之蒙昧时代也,说当时我等先辈还在以树为屋刚习用火也不为过;今中原士人间推崇备至之《几何原本》,战国时早已于希腊诸国成书付梓也;今边军青睐之快枪三眼铳之类,两百年前已被泰西诸军视为粗鄙顽劣之火器,早已淘汰不用。依我愚见,我中土仅在秦汉时才之于差相仿佛,其余由古至今皆难望其项背也。

吴一向以为中土文治武功冠绝天下,听李布衣一番介绍,当下便黯然无语。见状李布衣又曰:“我中土实非中央之国,乃地偏南瞻部洲东隅,有大洋黑潮高原大漠阻隔,周围文明之国仅有扶桑国身毒国两处,且不易来往,北方又为游牧铁骑反复滋生策源地,民财国力大半要用到巩固北部边防上,否则百年积聚之文明成果一朝即被打成废墟,如宋靖康之乱,后人又得从头来过,如本朝日月重开大宋天。我中土长期落后主要是地处偏僻所致,故发展自是不如泰西四洲五海形胜之地。但目前视之不过一二百年差距,只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仍能赶上。就怕扛不住内忧外患重压而轰然崩塌,再由异族入主,而被打压羁绊多方阻之,那就三五百载不得翻身也。”

吴对泰西诸国心驰神往,问李如何能去。李布衣说:“中国人不知何去,泰西诸国已经来了,此也是彼强我弱之明证。兄台不必舍近求远,南方有澳门葡萄牙人,台湾尼德兰人,吕宋西班牙人,此皆泰西诸国人也,与中土及日本贸易往来多年。兄台要学泰西军阵,直接由天津赴澳门是最便捷的途径。”

一席话让吴开先犹如拨云见日,直欲马上奔赴天津,李布衣又言:“泰西军制只是一条腿,兄台还要学会生财之道,能让士兵及其家属衣食无忧才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另一两人振作仍无济于事,用努力奋斗让其他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救亡,我中华才可以浴火重生。”

吴闻言便以师礼拜谢之,李布衣却而不受,又曰:“兄台头顶隐有将帅之气,但亦有黑云笼罩,气运若游龙惊凤,未之定也。兄目标宏大,实现不易,须知不忘初心,方能行远。匠人学艺可以试错,书生求学可以多考,唯战事不可重来。日后兄台若真带兵,便如钢丝上行走,稍有差池便无可挽回,请务必小心为上!上阵用兵时不可凭一时血勇做孤掷之举,将本部兵陷于死地,凡事留一条退路,若无退路则不可莽撞行事;以步制骑本是消耗战的打法,拼的是长力,所以不要图一劳永逸,而贸然全军压上企图毕全功于一役;面对强敌时,勿轻易放弃,而要用己之长克敌之短,利用各种手段和策略,来抗衡或打败敌人;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勿守旧,而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适应和引领变化;在面对复杂险恶的局面时,不要孤军奋战,而要与其他友好的力量合作和协调,团结一切可团结之人,形成一个整体和力量,共同应对挑战和危机。贫道未曾带兵,但亦知打仗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