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桃花源记》赏析(2) (1/2)

【渔人甚异之】,这种以前生命中从未有过的状态常常会让修行者非常地惊喜、惊奇、惊异,由此会产生更深入地探究下去的愿望和发心。

【复前行,欲尽其林】,于是继续深入地观照真心,希望看看这真心之中到底还有着怎样的秘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随着定力和观照力的不断深入,不久之后,就会照见真心更深的一面——如如不动的一面,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所乐之山即是此山。而智者所乐之水,除了刚才的“心流”之溪,还需要继续深入,直到见到智慧的海洋。

注意,“山”和“海”皆是对“真心”的象征。乐仁者则见仁山,乐智者则见智海。从此处文字和通篇氛围来看,陶令显然更倾向于做一位乐山的仁者。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前行,从而发现了更为深邃的桃源秘境——仁之乐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代表了通往真心更深维度的一种象征——通向大真、大善、大美、大乐的光明之地、极乐之土。但这同时也是一道“关”——需要全然地放下。

也许您会说,前面不是已经全然地放下了吗?是的,但仍然有层次的不同。

前面的放下,更多的是放下“欲望”,放下“自我”,放下“分别”,放下“执著”——特别是对“我”的执著。而这里,则更进了一步,需要放下对“法”的执著,即对文字、概念、方法、理论、名相的执著。《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进入真心秘境桃源乐土的入口处,必须连“渡船”也要放下。只有“一丝不挂”,才能“彻见本真”。

【便舍船,从口入】,有舍才有得,大舍才能大得,不舍则必然不得。口,就是关口,就是玄关,就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要进入此门,舍不下“我”是进不去的,舍不下“法”也是进不去的。“法”包含了所有一切有为法。任何有为之法,悉皆需要全部舍去——即看破、放下、不执著,达到一种高度无执的状态。这时才有机会进入更深广的桃源秘境。

【初极狭,才通人】,其通道的长宽尺寸仿佛是量身定做的一般,每个人都只能独自进入这个秘境。这代表了,要进入此秘境,什么都靠不了,只能靠每个人自己。甚至,把“自己”也必须放下。

才通人的“人”,其实是“仁”。这个“仁”是爱与智慧圆融一体的仁,而不仅仅是一种仁爱的仁。释迦牟尼佛智慧“无见顶”,但他的名字还有一种涵义,即“能仁寂静”。可以说,这就是“才通人”的“仁”——能仁寂静之仁。寂静,即是如山岳般的宁静和定力。能仁,即是一种饱含智慧与慈悲的无私利众的大爱。放下其他所有的一切,把这种大爱装在心里,就能通过此“关”。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历经一道道关口,不断持续深入,就会在突破某个临界点之后“豁然开朗”!对于这种感觉,有的人用“桶底脱落”形容,有的人用“根尘脱落”形容,还有诸多的其他说法,总之,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舒畅、解脱、自在、自由。当这一刻到来时,一切都再次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时间似乎停止了,一切都在当下鲜活地发生着,而一切似乎都并未发生。而且每一刻都是新的。这种新,是时时新,刻刻新,一直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从这句开始,进入了对这一境界的“化境”式描摹——从内心深处的实际状况而言,恰恰是离于一切形象、离于一切语言、只能在反观自照中默默体悟而无法以任何语言描述的状态。但有所说,皆非本来。但另一方面,当这种生命内在的智慧之光显发出来之后,就会映现为外在的生命状态,乃至一切见闻觉知、语言、行为,皆为此智慧之光所笼罩,而呈现出一种智慧的化境。对于这种智慧的化境,则可以用一些非常传神的场景化的语言来进行描摹。在阅读和体会这样的场景描摹时,重要的不是场景本身,而是通过场景、意象、意蕴、文字、语感等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无言的韵味,通过深入地品味这种韵味而默默地体会之、感受之。比如,“土地平旷”,传达出的是一种“博大而平等”的境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这里的大地,不仅有深厚的化育之德,更有一种朴实的、平整的、宽广的、可以一目千里而无障碍的那种辽阔与通透感。一切都在这最究竟的“大平等”中显露无疑。而“屋舍俨然”,则传递着一种有条不紊、各居其所、各安其位、和谐无争、安居乐业、天下大治的“大同世界”景观色彩。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沃土、海晏河清、农林桑竹,代表的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快乐无忧的自在、自足、自洽的生命状态。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传达的是一种非常鲜活生动的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场景。记得以前每次回农村老家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在城市里每天时间如箭一样飞速流逝,而回到农村,就感觉所有的一切一下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