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展示一个特别的工作场景。李煜站在博物馆的修复室里,面对着直播镜头说道,让我们看看文物修复师们平常是怎么工作的。
这个主题是林悦提议的。她觉得观众们可能会对博物馆的幕后工作感兴趣。
修复室里,几位老师傅正在专注地工作。有的在修补瓷器,有的在清理铜器,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这位是张师傅。李煜介绍道,他有四十年的修复经验了。
李老师太客气了。张师傅笑着说,您讲解文物的时候,我都要好好学习。
直播间的观众都很兴奋:
终于能看到幕后工作了!
原来修复文物这么讲究!
感觉像在上专业课!
李煜走到一张工作台前,那里摆着一件残破的青花瓷。
这件瓷器的修复特别有意思。他说,从碎片的边缘可以看出,断裂是自然形成的。修复时要特别注意...
正讲着,孙老带着几个年轻实习生走了进来。
让学生们看看真正的修复工作。孙老说,正好李老师在,可以讲解一下。
李煜欣然应允。看着那些年轻人求知的眼神,他想起了当年在太学讲课的情景。
修复文物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实习生举手提问。
耐心。李煜说,每一个步骤都要仔细。古人花了那么多心血创造的艺术品,我们修复的时候也要用心。
他说这话时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一种特别的情感。那些文物对他来说,可不仅仅是工作对象。
李老师说得真好。孙老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就该有这种态度。
直播进行到一半,来了个意外访客。是个自称收藏家的中年人,说是想请李煜帮忙看看一件藏品。
这是家传的宝贝。那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锦盒,据说是大渊的宫廷用品。
李煜接过一看,眉头就皱了起来。这件器物他再熟悉不过,但眼前这个显然是赝品。
这件恐怕有点问题。他委婉地说,从工艺来看,不像是宫廷的作品。
不可能!那人激动地说,我爷爷说这是真品,连款识都有!
款识可以仿制。李煜耐心解释,但有些细节是作不了假的。比如这个釉色,还有纹样的笔法,都和真品有差距。
您懂什么!那人急了,我找过很多专家......
这位先生。林悦见势不妙,赶紧打圆场,李老师可是很有经验的。
就是。孙老也说,李老师的眼光很准,不会看错的。
那人还想争辩,李煜突然说:如果您不信,可以去文物局鉴定。但我建议您先查查当时的价格。如果太低,那多半有问题。
这话提醒了对方。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购买的过程,脸色渐渐变了。
该不会是上当了吧......他喃喃地说。
没关系。李煜安慰道,以后买古董要多长个心眼。价值连城的宝贝,不会轻易出现在市场上。
这番话既给了对方台阶下,又提醒了观众。直播间立刻刷起了弹幕:
李老师说得太对了!
又学到了鉴别真假的知识!
这期直播太有意义了!
等那人离开后,孙老赞叹道:李老师处理得很好。既指出问题,又给人留了面子。
这都是经验。李煜说,想起当年在朝堂上也没少处理这种棘手事。
正说着,修复室里突然响起一声脆响!原来是一个实习生不小心碰倒了工具架。
眼看一堆工具要砸到展台上的文物,李煜箭步上前,一个漂亮的转身,不仅接住了掉落的工具,还用身体挡住了可能受损的文物。
太厉害了!实习生们惊叹道。
没事没事。李煜安慰那个吓坏的实习生,以后小心点就是。
李老师。林悦小声说,您这身手可又要上热搜了。
有什么办法。李煜无奈地说,总不能看着文物受损吧。
说的也是。林悦笑道,不过您这样更显专业。
直播结束后,主编兴奋地跑来:今天的效果太好了!观众都说要多做些这样的探秘节目。
工作人员同意吗?李煜问,毕竟会影响他们正常工作。
没问题!孙老说,正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就这样,博物馆探秘成了一个固定栏目。每次直播都会走进不同的工作区域,展示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场景。
您说。一天下班时林悦问,现代的修复技术比古代如何?
各有千秋吧。李煜说,古人也有很多巧妙的办法,只是现在失传了。
那您怎么知道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