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二) (2/2)

只是口头关心一下,想不到还开始捐款。青芸真有点感激涕零了!她有点动容地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助,青芸无以为报,只能在这里说谢谢了!谢谢,真的太感谢你们的古道热肠了!”

班长建国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说,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热情的双手,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帮青芸的妈妈。我作为班长,先捐出我自己的零用钱一千块。”建国此话一出,立刻在班里炸开了锅。一千块什么概念,相当于教师几个月的工资,而他的零用钱就已经等于别人拼死拼活几个月的收入。平时只是觉得班长出手阔绰,想不到富得超出他们的想象,世界真的变得太快!

在班长的带头下,同学们都踊跃捐款,有的身上没带钱,也在班长那里报了个数,容后再给。青芸看到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内心充满了感激,刚才还觉得冷飕飕的冬天也变得温暖起来。她庆幸能在这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被感动得满含热泪的青芸走上讲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个躬。

下午上完课,青芸便往校外赶,她走得很匆忙。公交车上的她心情急迫,为了缓和心情,她把目光投向窗外的街景。深冬的湖南,天气阴沉,还没到六点暮色就已经降临,两旁的路灯陆续亮了起来,发出昏黄的光圈。青芸看着两边向后退的商店,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她忆起了当天去车站追邓老师时也是现在这种情况,天色微暗,华灯初上,只不过那时是九月份,天黑得迟点。人在无助的时候,最容易想起心中在乎的人,触景生情的青芸无法抑制的想起了邓老师,眼泪在眼里打转,她多么希望邓老师就在身边,让她靠在肩上肆意地发泄这一天来的压抑、无助、揪心……

第二天,青芸回到珠海斗门的家,一栋三层半的小洋楼。这是青芸叔叔的自建房。叔叔是八十年代末就来到珠海斗门打拼的农民。当时铜锣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听人说珠海斗门有大片的耕地,就跟着他的同学出来闯荡,这一闯就闯了好几年,也把家安在了这里。叔叔家附近的居民大多数都是从其他地方移民过来的,其中雾柳镇就有很多,有着相同的经历,又是老乡,所以大家相处得相当融洽。虽在异乡,却没有游子的飘泊感。叔叔家的经历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员的流动开始频繁起来,珠三角的磁吸效应越来越强。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