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止微微摇头,目光掠过台下一张张年轻而稚嫩的脸庞,最后落在林江来身上。
他抬手轻轻捋了捋衣袖,神色凝重,缓缓开口:“殿下,大元如今看似繁华,实则内里隐忧重重。”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这安静的教室里回荡,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众人的心头为之一沉。
“其一,虽我朝兵力不弱,然连年征战已使国库空虚,粮草辎重的筹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旦贸然兴兵,后续补给若有差池,军心必乱,此乃兵家大忌。”
沈明止踱步至讲台边缘,双手背于身后,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似能穿透这宫墙,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
林江来微微皱眉,双手握拳,却并未打断夫子的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其二,我朝虽广纳贤才,但朝廷之中,党派林立,官员们各怀心思,争权夺利。
在这等局势之下,若要对外用兵,后方朝堂不稳,政令不通,又怎能全力支持前线战事?”
沈明止转过身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目光扫过台下的学子们,似在提醒他们这朝堂的复杂与残酷。
“再者,”沈明止顿了顿,继续说道,“民间看似一片祥和,实则百姓生活亦有疾苦。苛捐杂税繁多,使得民生艰难。
若此时大兴战事,百姓的负担将更加沉重,难免会引起民怨沸腾。一旦失去了民心,这天下即便打下来,又怎能长治久安?”
此时的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沈明止沉稳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
学子们皆面色凝重,陷入了沉思之中。
林江来的眼神也逐渐从最初的急切变得深沉,他缓缓坐下,双手托腮,似乎在思考着夫子的话。
沈明止走下讲台,步伐缓慢而沉稳,在过道中踱步。
“殿下,治国如烹小鲜,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当下,我朝应先致力于解决内部的问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使我朝真正达到内外皆强之境。届时,统一天下,方可水到渠成。”
林江来微微点头,轻声道:“夫子所言,令本宫受益匪浅。这天下之事,果然并非如本宫所想的那般简单。”
沈明止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殿下能有此领悟,实乃大幸。这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治国理政之道,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万不可急于求成。”
窗外,微风拂过枝头的树叶,沙沙作响。
宫学的堂内,气氛凝重而压抑。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仿若给这严肃的场景蒙上了一层薄纱。
沈明止刚刚结束了一番关于大元国情的阐述,学子们都在低头沉思,唯有沈清梨,眼神明亮而坚定,仿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沈清梨身着一袭鹅黄罗裙,裙角绣着精致的碎花,随着她的起身,裙摆轻轻摇曳,似是春日里随风舞动的花朵。
她莲步轻移,缓缓走到堂前,身姿轻盈而优雅。
“夫子,学生有不同见解,可否一述?”
沈清梨微微仰头,目光直视沈明止,声音清脆婉转,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的脸颊因紧张与激动微微泛红,宛如天边的云霞,为她增添了几分动人的色彩。
沈明止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微微点头示意她继续。
沈清梨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见众人的目光皆聚焦于自己,心中虽有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想要一吐为快的冲动。
“夫子方才所言,皆是大元现今面临之困境,然学生以为,困境之中亦有机遇。”
她的双手交叠在身前,手指不自觉地微微绞紧,泄露了她内心的紧张。
“我朝虽党派纷争,但此亦为革新之契机。若能善用贤才,平衡各方势力,使其为朝堂所用,而非相互倾轧,必能使政令通达,政治清明。”
沈清梨的语速适中,言辞恳切,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她微微侧身,看向窗外繁华的街市,继续说道:“至于民生,学生曾见市井之中,百姓虽赋税沉重,但亦不乏勤劳聪慧者。
若朝廷能鼓励工商,扶持农桑,兴修水利,减少不必要之赋税,百姓生活安稳,方可全力支持国家之发展。”
说到此处,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大元繁荣昌盛的未来景象。
堂内的学子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面露惊讶之色,似是从未想过这些问题;有人微微点头,对沈清梨的话表示认同;也有人眉头紧皱,持怀疑态度。
沈清梨并未理会众人的反应,她的目光重新回到沈明止身上。
“再者,军事上虽不可贸然兴兵,但可加强边防建设,训练精锐之师,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