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国。
航空器集团米格战斗机研发部。
米高杨等毛熊国飞机设计专家,材料专家等聚集在此。
目前正在攻克米格19战斗机所遇到的难题。
不久前,毛熊国政府命令米格设计局研制一种飞行速度能够超越音速并且航程要大于该设计局以前研制的所有战斗机。
在此之前,虽然单发的米格-15LL和一些米格-17的试验型号可在短时间内作超音速飞行。
但是它们都无法持续保持这个速度。
于是米格局提出了SM-1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的验证机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如何持续进行超音速平飞和超音速飞行所带来的操纵问题,该计划最终的成果即米格-19战斗机。
在装备雷达的米格-17PF进入毛熊国国土防空军服役后不久。
苏军就发现该飞机的性能不足以拦截约翰牛的堪培拉PRⅢ和鹰酱的RB-57D侦察机。
另外,美军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改为夜间轰炸,米格-15无法发现并拦截。
因此,毛熊国加速发展在研的全天候的截击机。
在米格局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亚历山大.米库林设计局开始同步进行AM-5涡喷发动机的研制。
由于这是米格设计局首次在截击机设计中引入双发概念,为了验证新飞机上的并列双发设计。
毛熊国试飞员格利高里·瑟德夫驾驶SM-1在距莫斯科东南56千米的茹科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开始了试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SM-1发动机推力不足。
因此,米格设计局决定为飞机更换两台新型的带加力的AM-5F发动机。
随后进行的飞行试验数据证明米格局的并列双发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但同时也发现了两台AM-5F发动机的推力对于一架真正的超音速战斗机来说仍然是不够的,会导致整架飞机的推重比偏低。
?所以,他们要解决发动机材料问题,以及机身材料问题。
另外,米格-19战斗机研制中面临机体结构耐热考验,其最大速度下机体表面驻点温度高达300℃以上。
而铝合金只能零受140℃,必须选用新材料和新工艺。
米高扬设计局想到了选用不锈钢和焊接工艺来制造机体的主要结构。
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1.3马赫飞行时,机首与气流摩擦产生的温度达到72摄氏度。
而在马赫2.05飞行时机首温度上升到107摄氏度。
于是,米高扬设计局打算选用塑性好、不易开裂、便于补焊的不锈钢和焊接工艺来制造米格-19的机体主要结构。
(预计占机体结构重量的80%)。
其余11%为高温铝合金和8%的钛合金。
除机翼采用焊接的整体油箱外,机身的焊接整体油箱结构占其容积的70%,机体上的焊缝长达4000米,焊点多达140万个。
这是设计理想下的状态(至于最终成为什么结果,还得看落地效果)。
不难看出,整体对于技术要求极高。
当然,现在面对米高扬等人的面前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
这种材料上哪去找??
而且,超过2.5马赫的飞机,都要面临一个问题——“热障”。
(虽然米格19没有2.5马赫,但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所谓热障,是高速飞行的飞机与空气摩擦,导致机体外表温度迅速上升。
超过2.5马赫之后,飞机表面温度将超过200度,超过3马赫则达到300度。
要说300度也不是什么高温,耐得了这个温度的比比皆是。
但对于飞机表面所使用的铝合金来说,这就是致命温度。
即使是高强度的铝合金,熔点也不过500度。
超过300度的高温,铝合金的硬度会急剧下降,无法作为结构件,更何况还有高速带来的压强。
财大气粗的鹰酱佬用的是钛合金。
从性能上看,钛合金的耐高温性要比铝高出几个段位,其它性能也非常优越,自然是没问题的。
不过,钛合金的加工工艺难度系数很高,即使是今天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且它还有个毛病——贵。
毛熊国在钛合金加工上略差,即使它的钛矿藏丰富,目前也没办法生产。
(不过,要说毛熊国造不出全钛飞机也不能这么绝对。后来也研制了T-4大量使用钛合金的飞机,不过如果采用钛合金,米格19可能要晚出来好几年,造价太昂贵,不符合毛熊国的风格)
铝合金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