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明明应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人,居然发展到了看对方为仇敌的地步。
越是考虑李世民心中就越是荒芜。
观音婢。
自从你走后,朕好像真的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照顾好咱们的孩子。
心中虽然已经是惆怅无比,但是李世民脸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挥了挥手,让人把李承乾带下去。
“太子为人不端,废去太子之位。”
“先将他带下去,待到神迹消失以后朕在做处置。”
想到光幕中自己疼爱的嫡长子,落得个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的地步。
李世民甚至有些庆幸,幸亏这个光幕的出现是在李承乾举兵谋反之前。
不然就算是他能顶住朝堂上的种种压力,将他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这已经是他能想到最好的结局了。
现在李承乾的想法提前被得知。
虽然他做不了这个太子了,但是毕竟他还没有犯下大错。
大不了李世民就将他贬为郡王,流放的稍微远一些就是了。
至少这样自己的儿子不用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听到李世民说要等神迹结束之后,再对废太子进行处置。
下面站着的官员虽然有不满。
但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说什么。
这明摆着是陛下要保住自己的儿子。
想到光幕中所说,废太子起兵谋反都只是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现在不是什么都还没干吗?
张孙无忌更是在光幕中说出李承乾后来所做的事情之时心中就已经是好一阵感叹了。
看样子自己的这个大侄子是废了呀。
他们长孙家一直举家站在他的身后,没想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幸亏他妹妹生了不止这么一个儿子。
长孙无忌开始思考文德皇后剩下的两个儿子。
李泰不行。
他虽然一直最得李世民疼爱,但是此人气量狭小。
绝不是一个为君的好料子。
那么就只剩下现在年纪尚小的李治了。
长孙无忌现在只希望这个小侄子是个能扶得起来的。
大殿内君臣各怀心思。
但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天空中的光幕继续出声。
【恒山郡王李承乾,父唐太宗李世民,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武德二年出生,武德三年寿封恒山王。】
【武德九年,既贞观元年,受封为太子。】
【十二岁,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13岁生病,唐太宗请来道士秦英来为其祈福】
【同年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其祈福。】
【二十岁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贞观十六年被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贞观十八年末去世。】
【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悲伤,为其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并且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怀念自己的爱子。】
【册封诏书称:李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允兹守器,养德春宫。】
【李承乾幼年聪慧,然因身体疾病性情愈发暴躁。】
【后世曾推测,李承乾经国安邦才能卓越,满朝文武对其多有称赞。】
【后因足疾性情暴虐后,唐太宗将当朝诸位名臣全部遣往东宫,然各位谏臣措辞凶狠,言语锋利。】
【李承乾在如此高压之下,心态愈发扭曲。】
【后世多有人称其为家长的拔苗助长,李承乾正是因为唐太宗对其谆谆的期待才会愈发的暴躁。】
【李承乾或许是最早一代受家长压迫而毁掉的孩子。】
【李承乾的毁灭是由于他自己行事不端,但也与唐太宗偏宠魏王李泰有关。】
【魏王李泰仰仗唐太宗宠爱,对太子之位早有预谋。】
【因此在李承乾逝世后,唐太宗为了保住自己的三个儿子,立了年纪最小的李治为太子。】
【即为唐高宗。】
【大唐第二位倒霉太子盘点结束,三日后将盘点大唐第三位倒霉太子。】
光幕上的字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整个大殿之内还是许久的寂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