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 600块的造价,订购一万辆 (1/2)

津门富士达。

富士达是国内一家非常有实力的自行车厂家。

早在1992年就成立的富士达,是一家以自行车为主导,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有限责任公司。

其厂区占地500亩,厂房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

拥有当前世界一流生产作业设备854台套,全员总数3000人。

截止2005年企业注册资本9538万元,资产总额4.8亿元人民币。

年产、销能力为1000多万辆各种规格型号的自行车产品,并远销鬼子、高句丽、老美、日耳曼、宝岛和东南亚地区。

这么说吧,就是人们熟知的什么凤凰啊,永久啊,和他都是同一个级别的。

廖纯玉带着公司员工,来到了厂家,找到了业务经理。“陈经理,这是我们对定制自行车的要求,您看一下。”

“不锈钢车身,防爆轮胎,定位器。。。。”

“廖经理,你们这个东西,定做起来价格可不低啊。”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作为沉浸几十年的老自行车行业人,陈经理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的造价成本。

廖纯玉心里有了准备,不过具体多少还是不知道。“陈经理,那造价多少?”

“这个东西我的估计是不会低于六百块。”

“当然了,具体的还是看你的订单数量,要是数量多,那么价格还会降低。”

陈经理保守的估计了一下价格。

不过第一次合作,他不知道廖纯玉要多少。

但是应该不会要太多,自行车市场都上百年了,早就饱和了。

要不是有些同行(偷车)的帮助,说不定他们市场会越来越小。

廖纯玉一听,六百块,那么一万个就是六百万了?

一万个,要是全部投入到京城的话,大概一平方公里就是一辆自行车。

账目的话,差不多就是这样。

虽然杨昆说了六百万以下她能做主,但是廖纯玉还是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问问。“陈经理,我和公司请示一下。”

“嗯,那就多会确定了,咱们再聊。”

说实话,对于这种未知的客户,他们并不抱有希望。

而降维打击,打的就是他们的未知领域。

廖纯玉给杨昆打了个电话过去。“杨总,造价成本大概六百块一个。”

“那就先来一万辆,”

一万辆投入到京城,大概一平方公里一辆。

但是很多地方不用投入,毕竟京城也有郊区,农村。

第一批的话,哪怕只有五千辆投放,增加一万个用户可以吗?那就是二百万。

二百万可以又下一万个订单了。

有用户的资金,再加上系统赠送的,就可以源源不断。

廖纯玉得到尚方宝剑,这才回去找到陈经理。“先来一万辆,如果可以的话,大概下个月中旬还会有一万到五万辆。”

“好的,不过咱们第一次合作,我们得收您百分之三十的定金。”

这也是怕廖纯玉跑了,毕竟这又不是常规这种车。

要是常规的,哪怕你一分定金不给都没事。

廖纯玉就是财务部经理,立刻把公司账户的二百万转到富士达。

至于说尾款,工业社会肯定不会当时给你。

一般来说,送完货当月会给你一部分,三个月给一部分,半年能结清的就够可以的了。

甚至有的压一年的,也不是没有。

而昆仑公司第一次合作,所以才先给定金。

要是那种长时间合作的,都是订单为王。

为了订单,自己买原材料,自己加工,自己送货,自己给工人发工资,然后半年后拿到货款的,也不是没有。

签订合同,在十一月十号前,生产一万辆,并且送到京城市。

别看他们年产一千万辆,就以为极限是一千万,那只是他们大概能卖出去。

要是开足了马力,一年一个亿也不是问题。

签订完了合同,廖纯玉回到了五河市,把合同交给杨昆。“杨总,任务完成,一万辆订单。”

“没给你点回扣?”

杨昆似笑非笑的看着她。

采购嘛,猫咪很多的。

廖纯玉真冤枉。“没有,谁给我把,又不是多大的订单。”

“哈哈哈,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懵逼,这才是刚开始。”

熟知未来的杨昆,可是知道共享单车有多值钱。

别的不说,卖个几十亿就行啊。

看着廖纯玉,杨昆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10 600块的造价,订购一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