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调露年间
“兄友弟恭之卑鄙无耻,赵光义实至名归啊!”
英国公李绩仰天长叹,他捶打着自己的胸口,眼中满是悲哀。
哀叹良久,他瞅向面前乖巧站立的薛仁贵说道:“小子你说,这赵光义该不该死?”
虽是疑问,但李绩的口吻却是异常的笃定。
因为在他看来,
赵光义这种卑鄙小人,无罪也该杀!
薛仁贵同样是义愤填膺的道:“该杀!这样的家伙怎配做一国之君?!”
不过话虽如此,
二人心中却是都晓得,
赵光义的做法是正确的,
放到任何一个皇帝身上,
当然,是不能像太宗李世民那样稳稳掌控天下的皇帝身上。
赵光义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可以说,不得不做,也不能不做。
只是,赵光义太过厚颜无耻了,
简直就是叫人作呕!
不复太祖遗愿这句话他赵光义是怎么说出来的,不觉得可笑吗?
所以,这就是赵光义的兄友弟恭吗?这就是赵光义的无耻程度吗?
只能说,有这赵光义在前,天下人的道德底线又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向下跨越。
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就是了。
......
【于此,宋太宗赵光义的盘点就到此结束了。】
【虽然其军事无能,但是文治却是颇有建树,在这儿就简略提一提。】
【首先,赵光义即位之后,他所设立的“两府三司制”,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中书门下还有“三司”地位拔高。】
【如此一来,军国大政的议事权,则需要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共同商议呈报,皇帝同意之后,才能进行军队调度。】
【凭借这个制度,赵光义成功收拢了兵权,也间接降低了宰相的话语权,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赵光义改革科举,重用人才,拓宽寒门学子晋升之路。】
【因为科举考试中不乏主考官与阅卷官沆瀣一气,故意阅卷时给一些富家子弟开后门。】
【所以赵光义采取了“糊名阅卷”办法,杜绝了科举考试中的歪风邪气。】
【而且赵光义还将每两年一次殿试,改为一年一次。】
【这有助于皇帝直接面对学子,挑选英才,为朝廷所用,避免了世家门阀把持晋升途径。】
【于是造就了宋代科举,不讲门第,不论贫富,一切以能力决定去留的说法。】
【赵光义为宋朝的统治建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嗯,若是没有外敌,宋朝就真的长治久安了。】
......
李世民:哟呵呵,这文治确实有些东西啊,诸位皇帝可得好好瞧瞧,这可是奠定大治之世的根基呀!
王安石:莫说,赵光义这家伙虽然打架不行吧,但文治确实牛逼。
张居正:没错,若是赵光义不做皇帝,做个宰相首辅之类的官,一定会为万世所传颂!
方腊:可惜,太宗赵光义确实是军事不行啊,不然与李世民争一争中原王朝第一太宗,又有何不可呢?
潘金莲:这就是奴家所喜爱的读书人啊!可惜,那方面不太行。
武大郎:哪方面?
潘金莲:不会打仗啊,你在想什么啊?我愚蠢的丈夫。
......
明朝,明仁宗时期
明仁宗朱高炽负手而立,瞧见天穹画面对于赵光义最后的评价,眼中闪过几分惆怅。
若是赵光义远征燕云十六州胜利了该多好啊!
或许有人会怪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等大宋皇帝太过废物。
但朱高炽却不这般认为,
在经过他的细细研究后,他明白大宋沦为后面那副模样,
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徽,钦二宗。
而在于宋太宗赵光义。
若非是其鲁莽轻进,这场收复燕云之战绝不会输的那般轻易。
这场战争的巨大失败带来的后果是当时的赵光义绝对难以想象的。
因为这场战争的败北,
赵光义不得不篡改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抑武的真正涵义,将其变成了如今通俗意义上的崇文抑武。
赵匡胤的想法应当是文武官员互相制衡,互相竞争,
而不是让武将彻底沦为文臣的附庸。
宋朝,从根基上就错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