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章 审理案件,积攒声望(求鲜花) (1/2)

可谁曾想那心狠手辣的王有福竟然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强行将牛二的所有田地都收归己有。

一分一毫都没留给牛二。

可怜那牛二一家老小,就这样陷入了绝境。

与此同时那户人家竟然还信口雌黄地诬告牛二一家耕种他们家的田地时造成了巨大的损耗。

并狮子大开口般地要求牛二赔偿田地的损耗费用!

这简直与那荒诞不经的“提灯定损”如出一辙啊!

所谓“提灯定损”,便是说将自己的房屋出租出去。

但租客却不允许使用,一旦使用便会产生磨损。

只要有磨损就得赔付钱财!

牛二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耕耘了整整5亩田地。

到头来连一粒粮食都未曾留下给自己。

不仅如此,还遭人诬陷。

落得个身陷囹圄且要赔款的下场!

这世上还有天理可言吗?

这个黑暗残酷、弱肉强食的时代实在是太过恶劣了!

然而更令人愤恨不已的是。

那王家为了能成功贿赂上任县令。

不惜花费了足足20两白银!

要知道这点银两远远超过了那几亩田地所能带来的收成。

可对方之所以如此处心积虑地对付牛二。

无非就是仗着自家财大气粗。

可以肆意妄为地欺压弱小罢了!

没过多久,县衙的差役们奉命前往王家调查此事。

当得知事情真相后的王有福。

心中也是一阵慌乱。

他深知此事若是处理不当。

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从怀中掏出一张面额高达五十两的银票。

打算以此来收买苏锦尘。

好让这件事就此平息下去。

毕竟一个县令每年的俸禄仅仅只有45两而已。

即便是再算上所谓的养廉银。

全部加起来最多也不过1000至1800两银子罢了。

对于王有福来说,区区几十两银子根本算不上什么。

只要能保住家族声誉和自身利益。

花再多的钱他也在所不惜。

当然这里所说的可都是江苏地界上那些官员们所领取的养廉银。

然而在一些贫困省份里。

这部分银两就要少得多喽。

而且具体能领到多少还得看你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关系如何。

就拿苏锦尘来说吧,他可是从京城过来当官儿的。

那地位自然不一般呐。

像他这样有来头的人物。

每年1800两的养廉银必定会足额发放到手中。

毕竟人家来自京城。

在地方上就算心里有点想法。

只要他做事别太过火、太离谱。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视而不见。

任由他去折腾。

但要是换作那种没什么身份背景的县令可就惨咯。

他们所能领到的养廉银大概也就是1000两上下罢了。

更悲催的是由于没啥靠山。

这类县令往往还不得不拿出一部分银子去孝敬自己的上级领导呢。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落入他们口袋里的恐怕也就只剩下区区几百两而已。

对于这些县令来讲,碰到这种小事儿。

大多时候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地糊弄过去啦。

话说回来50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

想想看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

如果整年辛辛苦苦地耕种着10亩田地。

到头来也许总共才能挣到大约30两银子呢。

所以说呀,这50两银子简直相当于两个年头不好时。

同样规模家庭的全年总收入之和啊!

至于那些平头百姓们呢。

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大一点的银子长啥样都没见过呢!

平日里大家最常用的货币还是铜钱。

只有到了交税的时候才不得不用上银子。

他们别无他法,只得忍痛用数量有限且价值较低的铜钱去兑换价格昂贵的银子来缴纳税款!

要知道许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未曾亲手触摸过五两重的整块银子究竟是什么模样!

因此请不要觉得古代是个有钱人就能够随随便便就将数千两银子像扔垃圾一般随意甩出。

仿佛这些钱财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