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向山里转移【新书求收藏鲜花月票支持】 (1/2)

杨华又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鬼子对咱们村里的情况掌握得比想象中多,乡亲们和八路军伤员都需要暂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族长听了,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一村老老少少,这么些人,能转移到哪里去呢?有其他办法没有呢?”

杨华冷静的说道:“我们刚才动静太大,这批鬼子如果没有回去,我估计很快就会引来更多的鬼子,我想我们还是要找个地方让乡亲们暂时转移,隐藏起来。我知道我们这边山里有很多的溶洞,刚才我们也是在一个溶洞里修整的,但是那个溶洞太小,而且离鬼子的据点又太近,不适合乡亲们暂时转移隐藏,您回忆一下附近有没有更大的溶洞能让乡亲们隐蔽。”

这时旁边一个年老一些的村民说道:“我倒知道在山里有个大的溶洞,我们以前采药的时候,会在里面歇脚。如果是晚了就直接在里面过夜。洞口在半山腰,比较隐蔽,方便防守。里面空间非常的大,还有水源,我们可以暂时转移到里面去”

杨华和族长听了纷纷点头,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是为了保全大家,族长还是组织乡亲们准备转移。

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把收缴鬼子的武器弹药,给村里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让他们临时武装起来,紧急情况下可以保护乡亲们。

有些受伤的乡亲,杨华从系统空间里拿出战地医疗包,给他们处理伤口,包扎好。

最关键的是那几位八路军伤员。

都是受伤比较重,部队不方便带着作战,无奈只好拜托乡亲们照顾的。

杨华组织村里能干妇女同志,给她们紧急传授一些医疗知识。

带着她们把伤员的伤口都一一重新处理一偏,包扎好。

出现有感染的,赶紧给他们注射盘尼西宁。

确保所有的伤员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通过和村里能干妇女同志的接触,杨华也在默默的遴选人员,后面要组织起医疗队,为部队和村民服务。

而八路军伤员中有个名字叫陈云峰的战士,一直昏迷不醒,据村民说他受伤比较重,而且是文职,是从大城市里来的读书人,知识丰富,就是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康复非常忙。”

杨华心想,他现在的人都是大字不识的庄稼人,正需要这样的文化人。

于是他从系统空间里拿出“体质改良剂”,加在食物里给八路军伤员们服下,这样先增强他们的体质,更利于他们伤口恢复。

战士和乡亲们都在紧锣密鼓的收拾东西,准备转移。

但是对于乡亲说的那个溶洞,因为超出了杨华系统战场全景地图的可视范围。

杨华无法探知具体情况,心里还是没有底。

就在他犯嘀咕的时候,系统提示音又响起了:

叮!

【恭喜宿主完成紧急救援任务】

【成功获得系统奖励:莫辛纳甘狙击步枪10支,子弹1000发】

【战场全景地图可视范围增加到15公里】

【同时发布新的系统任务:转移村民,建立临时防御据点】

【任务奖励:捷克轻机枪10挺,子弹10000发。野战电台一部及手摇发电机一台】

【系统给与物质支援:紧急派发食物10吨,御寒照明物资,供村民使用】

听了系统播报,杨华非常高兴,真是个贴心的系统,想什么来什么。

有了系统补给的物资,乡亲们转移就有了基本保障。

很快一切都准备妥当,杨华就组织乡亲用担架抬着八路军伤员,带着各种物资、家禽家畜等出发赶往那个溶洞。

那个被抓获的翻译官,杨华他们并没有处决他,想着以后可能会有用处。

于是他找村民看着他,一起带着走。

路上杨华在战场全景地图中找到一条相对好走的路线给大家。

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山林间,蜿蜒的队伍如同一条缓缓蠕动的长龙。

抬着伤员的乡亲们步伐稳健,尽管山路崎岖,但他们心中都怀着对八路军的敬重与保护的决心,没有一人喊累。

那些背着物资的村民,额头上布满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浸湿了衣衫,却依旧咬牙坚持。

家禽家畜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山林原本的宁静。

提议去溶洞避难的那个乡亲和杨华走在前面,他和杨华商量着路线。

但是他心中满是疑惑。

他实在想不明白,杨华似乎比他还更熟悉周围的环境。

因为有时他都把不准准确的路线在哪里,山里植被一年四季都在变化,又常年没有人活动,所以找路他也是靠经验和直觉。

而杨华总能给他好的建议,让他找出合理路线,不仅避开了许多陡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