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工程建设以安东县城为中心拓展出去,修建一条宽8米双车道,贯穿全县境内12个乡镇的水泥硬化路面。
同时在县城北部码头方向,划分出一个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大型工业园区,从工业园区再延伸出两条,宽16米双向四车道水泥公路,一条接入环县公路,另一条直接通往丹东港码头。
在安东县内成立了一个“振华建设公司第一局”,从安东县城本地大量招聘施工人员,简单培训后补充到施工一线。
对于表现好的,优先给予转正,并提拔至工长职位,为后期成立一个专业化建筑公司做准备。
卫远又给在魔都留守的魏有田、李保国等人拍了封电报,“让他们依托“魔都振华公司人力资源中心”,通过张贴招聘广告,报纸刊登广告,等方式帮自己招聘一批技术人才过来。
尤其是懂得机械、车辆维修、工程建设方面的人才,只要遇到合适的,不要怕花钱,就是拿钱砸也要砸过来。”
由于后世生产的首批物资都堆放在了魔都码头,除了卫远手下的2条货轮,昼夜不停的抢运物资之外,魏有田根据卫远指令,又在魔都租赁了一批货轮,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首批物资运送到安东港口。
而卫远带来的2个排,共计60多人的警卫人员,此刻也没有闲着,除了留下一个排的用来警戒,保证物资和自家老板安全,剩下的全部临时充当车辆驾驶教员。
岳维鲁在魔都出发前的培训,虽然让这帮人的车技谈不上多么精通,安全行驶至少没有什么问题,此刻通通以一带多,从当地征召的年轻人中,挑选出一批聪明机灵的,突击培训出一批汽车驾驶员。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汽车可是稀罕玩意,很多人别说开了见都没有见过,卫远对他们要求也不高,前期能顺利开车上路就行,车技嘛,总是需要多练才成。
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整个安东境内既混乱又壮观,宛如一个大型工地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到处是发出砰砰砰…..来回奔波的运输车辆。
码头上的吊车不断从船上起降着货物,同时在码头附近也紧急开辟出一个,带着简易顶棚的临时货场,按照不同颜色的牌子,指示着车辆、机械设备、生产物资等等的存放。
卫远又特地从后世弄来一批高音喇叭和广告条幅,每天高音喇叭里正反播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些后世耳熟能详的的歌曲: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发动了机器…..
条幅上也都印刷着:“多干好省,力争上游一天等于20年,工业社会在眼前”之类的宣传口号。
而雇佣过来的工人,按照岗位不同,配发不同颜色的马甲和安全帽,上面打上对应编号;
黄色:基本劳动力人员。
红色:专业技术人员。
白色:指挥及行政人员。
为了方便管理,十人一个小组,按照编码连续数字,组成对应小组成员并选出一个小组长。
十个小组组成一个小队,选出一个小队长,五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
从表现好的小队长中任命一个为中队长,四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大队长报卫远审批后统一任命。
每位组长及其以上职位,都领有一本工作手册,每接受一项新工作,工作人员就在手册上做相关纪录,同时将因为工作需要发给的工具装备登记在册,并对其负责管理人员考勤奖惩方面逐一记录在案。
针对有些大部分工人不识字的问题,卫远充分发挥我军优良传统,开办夜校扫盲班,推广简体字,并规定所有管理层任命,识字数量不低于500个字,当做硬性条件。
并仿照建国初期,按照岗位职级不同,设置24级工资表,即“定职、定级、定衔、定薪”。
从战略位置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缺少一个内外部安全环境下,把工业基地放在沿海港口地区并不理想。
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战略纵深,一旦敌人从海面方向突袭,面对的后面将会是灾难的,后世兔子家的大型工业基地,无一不是选择在内陆腹地,怕的就是在第一波袭击中被打击掉。
之所以选择安东地区,卫远看中的就是这个丹东港这个优良港口,可以通过从海上运输大批生产物资,和矿产资源过来,而在安东生产的工业产品,又可以通过海运源源不断的走出去,最终实现工业生产反哺安东地区发展。
毕竟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仅靠自己一个人输血,恐怕很难维持安东地区的长期发展。
至于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