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
朱桢?
这两个名字如同惊雷般在朱元璋的脑海中乍现,让他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这两位皇子,在过往的大考中并未展现出特别之处,总是默默无闻地跟在朱标的身后。
而今,他们却突兀地出现在那神秘的试炼镜上,怎能不让人心生疑惑?
朱元璋深知,这是试炼镜在给他指引。
既然朱樉与朱桢能够位列其中,是否意味着他们之中藏有未被发现的帝王之才?
或许,这两位皇子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潜力和能力,足以担当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思绪纷飞间,朱元璋的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期待。
选择继承人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命运,必须慎之又慎。
若真能在朱樉与朱桢之中发现合适的帝王人选,那将是何等的幸运与安慰!
想到这,朱元璋深吸一口气。
“今日皇子大考暂且告一段落,众卿退朝吧。”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感意外,面面相觑之下,只能遵从圣意,默默退下。
随后,朱元璋不顾疲惫,直接前往深宫。
趁四下无人,他再次开启试炼镜,想要看看朱樉与朱桢是否真的具备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
华清宫内,随着朱元璋的离去,气氛变得微妙而复杂。
朱标站在原地,眼神空洞,心中满是不解与失落。
“父皇为何如此急迫地结束大考?难道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吗?”
朱标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安,他无法理解父亲的突然转变,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如此不受重视。
自古以来,帝王的心思遥远而难以捉摸。
即便是那些深谙朝堂之道的重臣,也难以窥探朱元璋那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身为太子的朱标,此刻也陷入了迷茫之中。
“太子殿下,您无需过分忧虑。今日之考,您的风采卓绝,满朝上下皆是有目共睹。”
“皇上英明,自会明察秋毫,您的努力与才华,定能赢得陛下的认可。”
丞相李善长率先开口,言辞恳切,试图为朱标解开心中的郁结。
“丞相所言极是,殿下之才,足以力压群雄,大明未来储君之位,必是太子殿下。”
徐辉祖点头赞同,一旁的常茂也立刻拱手
“殿下,您身为太子,应胸怀天下,以国事为重。今日之挫折,不过是磨砺心志的砥石,待您他日功成名就,自会赢得皇上的青睐。”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父皇的心思岂是他所能轻易揣度?
与其在此空自烦恼,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政务之中,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诸位言之有理,我身为大明太子,自当以国事为重,不负父皇与万民之期望。”
朱标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如今天下初定,元朝遗民尚存,民心未稳,正是我等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关键时刻。”
“我意已决,即刻着手处理元朝遗民之事,以安民心,稳社稷。”
说罢,朱标大步流星地走出华清宫,而李善长等人见状,皆面露欣慰之色,紧随其后。
随着朱标一行人逐渐远去,皇城内的喧嚣似乎也随之沉寂。
朱玺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种种荒诞行径,在外人眼中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
然而,朱标在考教中的遭遇,却引起众多皇子的注意,他们心中不禁生出了几分算计。
南京城内,暗流开始在暗处涌动,各股势力或明或暗地交锋,试图抢占先机。
但在皇城深处,朱元璋已静坐了许久。
四周空无一人,只有他独自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闭目沉思,仿佛与世隔绝。
【二皇子朱樉】、【六皇子朱桢】。
在朱元璋的意念深处,一个虚拟的界面缓缓展开,吸引着他所有的注意力。
他暗暗思量,或许,这两个孩子之中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才华与潜力?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的手指轻轻一动,便在这虚拟的界面中选中了“朱樉”的名字。
【试炼者四:二皇子朱樉,试炼时长:半个时辰。】
从系统的微妙备注间窥视,朱樉与朱棣的模拟时长一样,连太子朱标也未能超越,这无疑让朱元璋眉头紧皱。
在他的记忆中,二皇子朱樉总是那个默默无闻、随波逐流的皇子,与卓越二字相去甚远。
因此,当朱元璋准备深入探究二皇子朱樉的潜力时,心中并未抱有太大的奢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