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太子府内灯火通明,低语声此起彼伏,皆是对于此事的震惊与不解。
“燕王竟然被调离京都?”
“此事委实突兀,皇上此举背后深意,令人费解。”
“难道,皇上担心燕王功劳太大,与太监勾结?”
门客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李善长等人也是面面相觑,心中满是不解与猜疑。
一番揣测之后,众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端坐于上首的太子朱标。
然而,朱标亦是眉头紧锁,一脸困惑。
“父皇的意旨,即便是我也难以揣度其深意。”
“四弟行事素来谨慎,未曾听闻其有任何失职之处,此番父皇不仅严惩了四弟,还不许任何人私下跟他有来往,实在令人不解。”
朱标的话语中虽带着几分无奈,但那份宽容与气度依旧不减,彰显着太子应有的风范。
群臣闻言,皆微微颔首,这时,总管云奇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海清公公,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心机深沉,燕王受其影响,未必是福。”
“此番变故,或许正是天意使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言罢,云奇身旁的李善长也低声补充,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隐秘。
“云公公所言极是。”
“近年来,海清受宠日隆,权势渐盛,背地里所行不轨之事亦非少数,中饱私囊不过是冰山一角。若非顾忌证据不足,我早已上书弹劾。”
“皇上此番行动,实乃顺应民心,大快人心之举!”
两臣一唱一和,朱标听后,脸上的惊讶之色更甚。
“竟有这等事?”
“海清,他竟敢……”
望着朱标那难以置信的表情,李善长心中暗叹。
这位太子,性情仁厚,品性无可挑剔,但或许正因这份纯真,让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出于赤诚之心,李善长终是按捺不住,轻声向太子进言。
“殿下。”
“微臣斗胆,以为此事背后藏有深意。”
“皇上连颁两道圣旨,不仅是燕王的警示,更是对海清公公的刻意疏远,恐是有人先行陈情,即便证据尚不确凿,却也足以勾勒出海清公公不为人知的一面,引得陛下雷霆震怒。”
“此人布局之精妙,能量之巨大,非池中物所能及。”
“皇上身旁,必有智囊!”
此言一出,四周的空气仿佛凝固,众人皆是恍然大悟,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惊异之色。
“李大人分析得透彻!”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其余的门客都点头默许。
朱标闻言,心中亦是暗自佩服李善长的敏锐,同时,对那位隐藏在暗处的智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敬畏。
“李大人所言极是。”
“我也好奇,究竟是何方神圣,能有如此手腕,令父皇改弦易辙,此等人物,实乃罕见。”
言毕,室内一片寂静,众人心中各有盘算,彼此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他们深知,若能得此高人相助,对于太子日后的储君之路,无疑将是巨大的助力。
而在太子府内的这番密谈,迅速在朝野间传开。
各皇子府邸、朝堂内外,皆是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唯独平亲王府,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仿佛外界的风起云涌都与它无关。
朱玺表面看似悠然自得,实则内心翻江倒海。
大考之日的一幕幕不断在脑海中回放,朱元璋那难以捉摸的眼神让他心绪难宁。
他暗自思量,是哪一个细节泄露了天机,让自己备受父皇的关注?
在朱玺暗自盘算之际,府中总管神色匆匆地踏入厅堂,行礼间难掩喜色。
“王爷!”
“喜讯,天大的喜讯啊!”
朱玺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连忙问道:“是不是找到美酒了?还是请来了花魁助兴?”
管家一脸无奈,不过还是笑着回应。
“据宫中密报,燕王朱棣遭皇上严惩,不仅调离京都,还不允许任何人与他有私下交往!”
“巴结不上燕王,那个御前太监总管海清,这下子可要玩完了。”
其实,朝堂内外,除了朱元璋,其余人都知道朱棣和海清公公的关系,要不是忌惮燕王的势力,恐怕早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好在大总管云奇忠心耿耿,不然,朱元璋可能就要提前退休了。
此言一出,朱玺心中不禁一凛,仿佛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侵袭。
朱棣受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