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双手紧握成拳,躬身立于大殿中央,心中如鼓点般急促跳动,汗水悄然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襟。
作为大明帝国的重臣,同时也是朱元璋的耳目与利剑,他深知今日之失,非同小可。
锦衣卫的失职,对于一位以铁腕著称的君主而言,无疑是触动了其最为敏感的神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未立即爆发雷霆之怒,而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大殿内,时间仿佛凝固,只有关良急促的呼吸声在回响。
终于,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咱已洞悉全局。”
这句话,既是对关良的宽慰,也是对自己决断的确认。
“但你之过失,不可轻饶,但念你往昔之功,罚扣俸禄三个月,以示惩戒。退下吧。”
关良闻言,心中虽感意外,却也松了口气。
仅仅只是罚了俸禄而已,相较于可能面临的更严厉处罚,已是莫大的恩典。
他连忙叩首谢恩,退出大殿。
待关良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复杂的神色。
他回想起朱棣的种种行为,那个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子,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暴虐之气日益显露。
他曾试图通过隔离海清来引导朱棣走向正轨,但今日之事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设想或许过于简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朱元璋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
他意识到,海清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远非一般臣子可比,那份信任与依赖,足以影响朱棣的言行举止,乃至未来的治国理念。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眉头紧锁。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海清以及朱棣教育的判断。
难道,真的是海清在无形中塑造了朱棣的残暴性格?
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朱元璋的心湖骤起波澜,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慨与疑惑交织其中。
他未曾料到,那个曾誓死效忠、忠诚无二的海清,竟会暗中播下种子,让他的儿子朱棣走上了暴虐之路,令大明江山风雨飘摇。
思绪如潮,朱元璋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尽管一切尚未确凿,但种种蛛丝马迹已足以让他心生寒意。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亲自揭开这层迷雾。
朱元璋闭目凝神,心念一动,试炼镜随之开启。
意念如丝,精准地缠绕上“朱棣”二字,刹那间,一系列试炼选项跃然心间。
一为【九五至尊】,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二为【诸侯封疆】,寓意着权倾一方的诸侯;三则是【靖难之役】,代表着逼宫篡位。
朱元璋的目光在三者间徘徊,最终定格在了“诸侯封疆”之上。
对于朱棣的未来,他早已通过试炼推演了无数次,那帝王之路的种种景象,让他既痛心又无奈。
这一次,他渴望通过另一条道路,窥见朱棣的另一面,同时也希望借此验证自己心中的那个不愿相信的猜测。
随着意念的深入,试炼空间内景象变幻,一幅幅画面如电影般在朱元璋脑海中缓缓展开。
画面中,年幼的朱棣身着华服,于宫廷之中嬉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未被权力与欲望侵蚀的纯真年代。
这一幕,让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柔情,那是对血脉相连的亲情的本能反应,即便是对这个未来可能走上歧途的儿子,他也无法完全割舍那份父爱。
朱元璋默默注视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童年的无忧无虑并不能预示未来的道路,但这份纯真至少让他看到了朱棣人性中未被污染的一面。
试炼深入,眼前的景象与文字悄然蜕变,编织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命运画卷。
“朱棣自幼沉浸于富贵温柔乡,心性淡泊,无问鼎九五之念,因身份所限,远离了储君之争的漩涡,更被赐予燕王之名,封地远在北平,享边境安宁。”
“岁月静好,朱棣渐渐忘却了世间纷扰,只愿在边疆品茗赏花,醉心于刀枪剑影。直至侄子朱允炆登基称帝,蓄意削藩,这才举兵进犯南京城,称帝。”
随着文字缓缓消散,一幕幕奢靡而宁静的生活场景浮现,乐声悠扬,笑语连连,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战乱撕裂,画面转瞬被血色浸染,哀嚎与厮杀交织成一片绝望的乐章,试炼的帷幕就此落下。
朱元璋的眼眸重新聚焦,神色中交织着复杂难言的情绪。
此番试炼,朱棣非但未展露出丝毫治国之才,反而呈现出一个沉溺于安逸、野心勃勃的景象。
“连自己的侄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