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愤怒如同被狂风卷起的烈焰,当他亲眼目睹,曾经寄予厚望的朱标,竟被一个自诩儒雅的学士悄然改变了心智。
昔日那个万众瞩目的皇子,何等卓越?
才德兼备,深受万民爱戴,他的未来仿佛已被金色光环笼罩,注定将引领大明走向辉煌。
然而,转瞬之间,一切都变了模样。
短短数载,朱标仿佛换了一人,虽然更加适合成为下一任帝王,可身体也达到了极限。
更甚者,他竟为那些触犯律法、本该严惩不贷的士子求情,这种忧国忧民之心,未必是好事。
朱标的此番举动,无异于将慈悲之心错置于虎狼之口,仁爱之下却是在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令人心痛不已。
宋濂与朱标相识不过数年,却将一位前途无量的皇子引领至如此境地,虽无错,可也成了间接害死朱标的凶手。
朱元璋不禁暗想,这宋濂,到底只是个书呆子,要是只教朱标仁政,终究会害了他。
更令人愤慨的是,宋濂竟然会在多年后卷入一场大案,干涉皇权。
这等书生,便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实在可笑可叹!
朱元璋心中怒火中烧,他深知,若任由这等投机取巧之徒在朝中横行,必将成为大明未来的隐患,不可不除。
于是,他暗暗将宋濂之名镌刻于心,眼中寒光闪烁,仿佛已预见了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宋濂,你还是趁早告老还乡吧,咱的标儿,决不能早逝!”
尽管怒火在胸,朱元璋的心中却渐渐明晰了一条线索,此番试炼之中,朱标确实拥有成为一代帝王的潜质。
若能让他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再学会任贤选能,统领大局,便能让大明的未来重归正轨。
同时,他也立下决心,任何企图劝说朱标亲力亲为之人,都将是他朱元璋的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思绪至此,朱元璋强行按下心头的波澜,继续沉浸于试炼之中。
意念一动,新的场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朱标在目睹胡惟庸案的杀戮后,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每日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得罪自己的父亲,害死无辜之人。”
“此后,朱标行事更加谨慎,不论何事,都要亲力亲为。”
“洪武二十四年深秋,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探寻关中与洛阳两地,正当朱标准备与父皇共商大计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悄然侵袭了他的身体”
“朱标自边疆巡视归来,未及休憩,便染上了沉疴。病榻之上,他心系国事,犹不忘向父皇呈上关于都城营建的深思熟虑之策。”
“然而,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春末夏初之际,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终究未能战胜病魔,溘然长逝。”
试炼的尾声,朱元璋的眼中重归冷静与深邃。
虽未再遇宵小作祟,但目睹朱标一步步走向他所不愿见到的未来,那份作为父亲的痛心与失望,依旧难以掩饰。
“唉……”
他轻声一叹,心中五味杂陈。
朱标,大明的储君,本应是万众瞩目的星辰,却在短短数年间陨落。
夜幕降临,南京城万籁俱寂,唯有朱元璋的心田仍翻涌着波澜。通过那神秘的试炼。
他不仅窥见了未来的冰山一角,更在内心深处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这份超脱世俗的智慧与洞察力,
即便是朝堂之上最睿智的大臣也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即便拥有超凡的智慧与权谋,他也不过是一介肉体凡胎,岁月的痕迹与日俱增,即便是神丹妙药也难以完全抹去长年累月累积的疲惫。
夜已深沉,朱元璋在审阅完堆积如山的奏章后,终是抵挡不住疲惫的侵袭,在内侍的轻声细语中步入寝宫,沉入梦乡。
而在他心中,对宋濂的处置已有了定数,那个可能威胁到大明未来的身影,注定要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
与此同时,太子府内,灯火通明,打破了夜的寂静。
朱标端坐厅堂之上,周遭环绕着焦急的门客,他们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涌来,每一句都敲击在他本就紧绷的心弦上。
“殿下,近日陛下频繁召见其他公子,而对您却显得冷淡,此中必有深意,殿下万不可等闲视之啊!”
“是啊,殿下应当把握时机,展现您的才学与智慧,让陛下看到您的存在与价值,否则……”
门客们的言辞虽各有不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担忧与急切却如出一辙。
朱标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父皇的冷淡绝非无因,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如同寒冰刺骨,让他不禁怀疑起自己的努力与价值。
正当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迷茫之际,宋濂缓缓站起,以他那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