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篇 一路走来 (3/4)

我睡着了。

电影的名字是《孔雀》,我只知道这么多。听看了的人说是关于生活的,还有更多的人说看不懂。记得老师安排任务时说看后随便写篇作文,既然能随便写,那就按关于生活随便写点儿应付一下,算是没有白吃午餐。

关于生活我是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千差万别,能想到的全想到了,诸如什么“生活就是生存、活着”了,什么“生活就是生下来就得干活”之类了。我实在想不出生活有什么新的含义,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观点,唯一确知的是:我的生活只与空虚、无聊挂钩。

前几天夏晓来信问我是不是学习很忙,许久没有跟她联系了。我心里说是,学习很忙,忙的什么呢?一天七节正课少则抽出四节课来补充睡眠,多则不限,想到离高考只剩下半年时光,每天余下的时间又怎会不忙呢?该怎么做自己心里是很清楚的,可做到做不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正如自己写的:“觉着自己最缺乏恒心,总想让自己有恒心,到了现在也只有一件事做到了有恒心:保持到现在的没有恒心。”改掉恶习的决心不知下了多少次了,恶习依旧缠身,仍然是精神上积极向上,行动上消极懒散。

应那些看不懂《孔雀》的同学的要求,老师讲解了其中的含义,听后没有恍然大悟的“原来如此”,只是觉得茫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个结局,我的生活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想来脑中一片迷惘。

生活也许是分段来过的,那么现阶段我生活的主旋律便是学习,这段生活可能的结局有两个:落榜或者高中。之所以把落榜写在高中前边,是因为我落榜的几率远比高中大。我想要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自然是高中。那该怎么做呢?自然要努力学习,认真复习,多做题,多练习,多背诵……可这些说说容易,想起来容易,下个决心也容易,做起来呢?

老师说《孔雀》中三个人物共同的命运是都没能看到孔雀开屏,尽管他们希望看到。我也希望看到孔雀开屏,可能看到吗?

(王老师,我多写了一篇,麻烦您多看一篇,多打个分儿,两篇得分加起来,这次作文的得分估计没人有我高了。)

《迷梦》

《孔雀》的最后,三个主人公让孔雀开屏它偏不开,等人都走了它却把羽毛打开了,很有点自我欣赏的意味。这让我想到了自己。

自我欣赏一大特点就是自信,过分的自信,盲目的自信。而我的自信足以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相“媲美”。进入高三后,考试首场告捷,比平时进步二十多分,有此成绩当然要自我欣赏一番,心想按这样进步下去,高考时六百分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于是信心陡然上升。问好友考得怎么样,听了回答后感觉像在深冬被浇了一身冷水,从外凉到了心里。她说:“肯定比你考的好。”当时一切都被冻住了,不能发出一言,事后渐渐缓过神来,这才想到了反击。

怎么就知道“肯定比我考的好”呢?于是写信告诉她有信心很好,但最好别盲目自信。列了两科高分给她看,其余略去不提,之后为了再显摆一下,附上新作的一首词以表心志:

晴雨天

且放声高喊:青春无悔,全力为梦想而战。那管他前路艰险,顶风迎难,再苦再累无怨。

待到明年,将才华尽展。万马争过独木桥,我一人当先。折桂为冠,给自己加冕!

到第二次考试分数下来时天已变凉了,这回是从心里凉到了身上,总分较上次下降了六十五分,各科分数争相下滑。这多少让自己清醒了点,脑子里猛然映出句话来:“觉得自己很自信,比人强时自信,比人差时还自信,仔细想想发现自己纯粹是盲目自信。”许久之前写的,早就忘记了,竟在这时猛然想了起来,一个迷梦打碎了。

一个迷梦的破碎居然是另一个迷梦的开始,现实中的挫折让我转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了。《十八岁的天空》里古越涛发现魏琳总爱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空,他很奇怪:天空中什么也没有,在看什么呢?后来另一个老师无意中给出了答案:“人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就容易陷入自己的梦幻中,以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寻得一点安慰;望着天空实际是看着自己的心灵,天空中什么也没有,风景在望天人的心里。”我心里的风景就很迷人。

我知道自己是在逃避现实,可并不能确信自己错了。我不知道该不该走出这个迷梦,也不知道走出这个迷梦会得到什么,会不会只是又一个迷梦呢?我懒了,不愿再想太多,也不愿付出行动,于是索性就保持现状,在如今的迷梦中继续沉迷。

王玲给的批语是:

“你的文笔在咱们班算是高水平了,不论哪一篇你都可以得高分。你的文章让人觉得心酸,其实,单纯凭这两篇作文,我就认为你完全有理由自信。”

——她肯定不知道的是,我那哪里是没有自信,我当时只是感到迷茫,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罢了。讽刺的是,现在我对未来不感到不迷茫了,反倒是把当初的自信给弄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