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秦军早有准备,将赵国的这员副将斩首,战事逐渐扩大。
本年6月,秦军向赵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攻破了赵军的阵地,夺取了两座城堡,俘虏了4名尉官。
赵国大将廉颇看到秦军士气强盛、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作战失利,于是改变战术,命令士兵高筑围墙,坚壁不出。
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多次挑战,赵军都坚守营垒,不出去应战。
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守营垒是胆怯的表现,多次派使臣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用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时机再快速出击。两军长期对峙,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秦军历来擅长突击急进,只有速战才能获胜,而进攻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秦军主将王齕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着高山夜寒、粮食不继、士兵伤病等不利条件,使他久困长平而深感忧虑。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大臣楼昌、虞卿等人商议,想亲自率领军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前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这次秦国已下定决心攻打赵国,派出使臣议和难以成功,不如先派使者携带珠宝前往楚国、魏国进行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然后再议和才有可能成功”。
赵孝成王不听虞卿的建议,却采纳了楼昌的主张,派遣大臣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阻说:“郑朱到了秦国,秦王与国相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和魏国以为赵国已与秦国议和,必然不出兵救赵,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合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也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郑朱来到秦国求和,秦昭襄王和相国范睢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最严厉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前来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臣郑朱最高规格的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防止各国出兵救援赵国。使赵国的处境孤立。
明明虞卿说的很对,而赵孝成王脑子再一次进水,就是不采纳虞卿的建议,结果正如虞卿预料的那样,使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秦昭襄王和国相范雎担心两军长期对峙下去,对秦军十分不利,于是派人携带千金来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花钱雇佣了很多人,让这些人到处宣传说:“秦国最担心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主将,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守营垒,久不出战的做法早已不满,听到这些反间的谣言,信以为真,于是打算派赵括前往长平,去替代廉颇。
赵括是赵国将领赵奢的儿子,自幼聪明,且熟读兵书。他虽然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知道变通。赵括这个人性格张扬,与人一起交谈、喝酒时,从来轮不到别人说话。他认为自己军事才能出众,好比孙武在世。他的父亲和母亲都认为他是个书呆子,终无大用。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就是赵括。
蔺相如听说赵孝成王要让赵括顶替廉颇指挥大军作战,立即进宫拜见赵孝成王,劝谏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比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下的兵书,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这样的人大王千万不能用”。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的劝阻,硬是任命赵括为主将让他前去替换廉颇。同时又为赵括调集了20多万军队。
就在赵括率领20多万军队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急忙进宫拜见赵孝成王,进言说:“大王千万不能让赵括为主将”。赵孝成王很是纳闷,问道:“为什么不让你的儿子担任主将呢”?赵括的母亲回答说:“我最了解我的儿子。他虽然读了一些兵书,但不会灵活运用,而且心高气盛,不适合做主将”。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这事你就别管了”。赵括的母亲看到赵孝成王不听自己的劝阻,于是又说道:“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打仗,日后他一旦不称职,老身及全家人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说:“赵括日后既使不称职,我也不会牵连你和全家人”。
秦昭襄王闻听赵括被任命为主将顶替廉颇,心中大喜,立即暗中派大将白起担任秦军的主将,让王齕担任副将,并给全军下达命令,严密封锁换将消息,谁若泄露出白起担任了主将,格杀无论。
本年7月初,赵括趾高气扬率领20多万援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军中主将。
赵括上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全面废除廉颇制定的作战方案,由防守改为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当赵括出兵进攻秦军时,秦军主帅白起命令秦军假装战败溃退,赵括认为秦军不堪一击,命令赵国大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此时秦军收住脚步奋力还击,赵国军队无论怎样进攻,都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