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建立周朝其寿命约八百年[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史学家们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自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开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灭亡为止称为西周。
自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至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迁九鼎灭周为止,称为东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天下,分封宗室子弟、功臣及上古圣贤君主的后代为列国诸侯。其中姬姓宗室子弟的封国最多、有53个。例如: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一带;燕国,今北京一带;管国,今河南省郑州一带;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曹国,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霍国,今山西省霍州一带;卫国,今河南省鹤壁,新乡附近;吴国,今江苏省无锡、苏州一带。周武王对功臣也进行了分封。例如:封姜子牙为齐国的国君。对上古圣贤的后代也进行了分封。封黄帝的后代为祝国的国君。祝国在今山东省境内,离齐国不远。封尧的后代为蓟国的国君。蓟国在北京一带,离燕国不远。封舜的后代为陈国的国君,陈国在今河南省东部地区。封禹的后代为杞国的国君。杞国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周武王一共封了71个诸侯国。后来,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又将自己的同母弟弟叔虞封在唐地【今山西省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后来唐地改名为晋国。
西周时期,周天子威望很高,势力强盛,能够号令诸侯,各诸侯国都能遵守周朝的礼制,共奉天子,和睦相处。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威望下降,势力减弱,不能号令诸侯,成为名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
东周的前半段时期叫春秋,后半段时期叫战国。
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特定的发展阶段,这个名称,来源于鲁国史书《春秋》这一书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诸侯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书取名为《春秋》。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著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重大事件。由于它所记载历史事件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们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征战,当时人们就称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到了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了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中《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春秋开始,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后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诸侯国都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十四国参加的第2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到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战争。春秋时代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随后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这三家分别建立了国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代走向了战国时代。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共计四百五十余次。
到了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了变化,许多中小诸侯国已被吞并,剩下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使秦国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